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柔佛古庙    RUMAH BERHALA KUIL KUNO JOHOR , MALAYSIA
   
 

 
 

 

 

 
     
 

话说五帮
About Us

 
 

潮州帮


籍贯民俗文化的根本价值来自于归宿感与认同感,为了能够继承祖辈们所留下的传统文化,各方言者必定是发扬文化的推进者。享有"小汕头"美誉的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从当地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性的潮州文化——《三月初三锣鼓响》、潮州大锣鼓队以及潮剧等,深入地探讨当地的潮州人是如何实践文化的薪火传递工作,并将其潮州文化弘扬光大,延续后代。

古时候,潮州大锣鼓常在庙堂祭祀、迎神赛会或节日欢庆活动中使用。潮州人的先祖就从古中原南迁而来,带来了这种气势恢宏的表演艺术,并后来把它传流至今。成立了潮州大锣鼓队后,在柔佛潮州八邑会馆理事的推动下,慢慢地将传统酬神活动转型为乡音民俗庙会,对当地潮州人而言,这是个意义重大的庆典。此外,随着潮汕人移民海外,也形成了只要有潮裔潮语存在的社会,便会有着潮剧的声影。因此,潮剧不仅是在舞台上浓缩了潮州人的喜怒哀乐与爱恨情仇,也是一道让民众通入潮州民俗研究的基本管道。

这多年来,当地的潮州人依然秉持着发扬潮剧文化的精神,为了避免潮州文化面对青黄不接的窘境,他们继续将潮剧的精髓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下去,让"潮州人"这三个字保有高度的价值与品质。

潮州人,也称为潮汕人,是闽南民系的一支。潮汕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为了寻找更美好的生活,早年潮州先辈们胼手胝足,披荆斩棘,背着"长弓篮"以及乘搭"红头船",飘洋过海来到东南亚各地商埠。经过长期的奋斗,他们各自在这片土地上大展鸿图,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

对潮州人而言,"出花园"是潮州人"一生的艺事",柔佛新山宽柔中学与潮州八邑会馆合办了一场"出花园"成人礼,希望藉由这群新生代推广潮州籍贯文化,让"出花园"习俗得以流传久远。此外,祖籍潮州潮安的黄树廷先生从事糕饼业至今已有50余年,与太太和次子依然遵循传统古法,以纯手工的方式制作出传统潮州饼,让潮州饮食文化的精髓能够代代相传。

"会馆之立,所以联乡情,笃友谊也"。早年南来的前辈,在异地他乡落地生根,难免会有思亲怀旧之感,而会馆的成立顿时成为他们的庇护所。时过境迁,马六甲潮州会馆以及吉中潮州会馆已经成为当地潮州文化中的历史符号。

自20世纪初以来,潮籍华人凭着勤俭拼搏的精神,在推动本土经济方面贡献良多,造福桑梓,只为了让"潮州人"这三个字继续保有高度的价值与品质。

 

福建帮


华族是马来西亚第二大的族群,在当今640万华裔人口里,福建人占了大约三分之一。福建人是我国最早的华裔移民之一。早在15世纪马六甲王国建立以后,便陆续吸引了来自福建省的商人,他们往返马六甲进行贸易活动,部分人选择了定居在此。19世纪初期,英国殖民政府把槟城、马六甲和新加坡开辟为自由贸易港,从中国南部引进了大批契约劳工,即俗称的“卖猪仔”,其中福建人占了不少。福建人,成了当时马来西亚华人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初,福建人为了生存而聚集在一起,成立会馆、公司,相互帮助。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今天的会馆、公司已经不再需要提供保护,只是作为福建人联络感情的场所。在这个大家庭里,唯一不变的是祖辈从中国带来的信仰。其中,清水祖师是最为福建人所崇信的神明之一,延绵不断的香火,让我们看到福建人数百年来拼搏的轨迹,也让我们感受到福建人传承传统文化的坚持。

槟城的安溪人会在正月初五,以请火的方式,向清水祖师献上感谢,祈求国泰民安,并预测未来一年的经济趋势;信仰的记忆也复刻在娱乐之中,福建传统戏剧歌仔戏是最鲜明的例子。麒麟闽剧团是一个成立30多年的戏班,自成立开始,就不断四处游走,为马来西亚各地的福建人,表演酬神戏,答谢神明的庇佑。

每年過完大年初一,马来西亚的福建人就要开始张罗大年初九的祭品。在福建人的传统习俗里,大年初九拜天公才是属于福建人真正的新年。相传明朝末年期间,福建人為了躲避滥杀无辜的清兵,扶老携幼逃入蔗避难,大难不死的福建人相信这是來自天公的保佑,於是就选择在大年初九这一天,大肆祭拜,感谢天公的恩泽。今天,大年初九拜天公已不只是福建人的专利,关于它的典故也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南音是用拍板、旗鼓、二弦、三弦、琵琶、洞箫合奏出来的美妙乐章,它以“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的称号,成为福建人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南音在1940、1950年代,一度是风靡整个马来西亚的流行曲,但今天卻成为陌生的名詞,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摄制组透过雪州吧生福建同安会馆南音组、适耕庄福建会馆南音团以及马六甲同安金厦会馆南音组的交流活动,记录下新世纪里南音珍贵的原音原影,希望能让更多的朋友感受到南音的和谐韵律。

在饮食文化方面,福建菜系裡里的每一道菜都有特別的寓意,但吸引福建女性甘心在廚房掌勺的,除了有一家大小的飲食健康,也有祖辈传下的餐饮文化。她们想要留住这份独特的味道,把隐藏在背後的勤俭美德,透过技艺的传承,种在未來世代的心田。

 

 

客家帮


18世纪末至19世纪,大批客家人漂洋过海到南洋谋生,马来西亚便是其中一个目的地。据了解,客家人到马来西亚最早是在槟城,马来西亚最早的华人会馆即为1801年成立的槟城嘉应会馆。马来西亚许多主要城镇如吉隆坡、怡保、芙蓉等是由客家人开辟的。

马来西亚早期 ( 19世纪末 ) 经济支柱为锡矿业、橡胶业,当时的华侨特别是客家人对此贡献尤巨。此外,早期客家人主要从事典当业、药材业、裁缝业、眼镜业、制鞋业、白铁业、布疋洋服业等。其中,梅县松口人古石泉1796年在槟城创建的“仁爱堂”至今不倒,是东南亚最悠久的中药店。

客家人早期在当地政治地位中颇具影响力。早期担任重要官职如清廷驻槟榔屿领事和甲必丹(当局选定的管理华人社会事务的领袖)的华侨,以客家人为主,如张煜南、梁碧如、叶亚来等。“崇文重教”的客家人在大马华文教育上的贡献具领导性作用。全马第一间私塾学堂——“五福书院”为客家人在槟城于1819年创办,而第一所现代式学校是客家先贤张弼士于1904年所设的“中华学校”。“报业大王”胡文虎(祖籍福建永定)在一生中创办了包括著名的《星洲日报》在内的十余家大小报刊;现存报刊中历史最悠久的是孙中山所设《光华日报》。

目前,马来西亚有2500万人,其中华人约占1/4,客家人约150万,分散在全马各地(其中怡保是客家人最集中的城市),涌现出不少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客家人在马来西亚,依旧是口操客语,维持鲜明的客家生活。像在沙巴首府亚庇市最大的传统市场内,到处都可以听到客家话。一千多个摊位中,一半以上是客家人开的,不过为了服务不同族群的顾客,几乎每个客家老板,都会说四种以上的语言。在市场做了三十年买卖的萧房娇说,她会说华语、客家话、广东话和福建话,还有英语、马来语也会说一些。梅县腔的客语是马来西亚客家话的主流,不过在几个与外界互动较少的村落里,还是可以听到梅县客话以外,原汁原味的家乡话,这在马六甲附近的 Machap Baru 新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Machap Baru 新村是一个客家人绝对强势的地区,有百分之七十的人都是客家人,而且都是来自中国广东海丰的客家人,仔细听听,与桃园、新竹地区的海陆腔客家话,还有一些相像。

马来西亚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全国人口中,有一半是马来人、华人将近三成、印度人有7%,其余的就是当地原住民,不同语言之间的交互影响,也使得马来西亚的客家话,出现了在地化的趋势,只要是客家人聚会的场合,就可以发现客家话在马来西亚发展出的趣味与特色。

马来西亚境内有超过七十间的客家会馆,身负照顾同乡的重任,甚至连乡亲们的后事,他们都会一肩扛起。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各地成立的义山。吉隆坡广东义山主席李振光解释,他们的义山是在1895年,由中国广东客籍人士叶亚来号召华人成立的,目前已经埋葬十几万人了。

叶亚来是吉隆坡开埠先驱,人称吉隆坡王。在他创建的雪隆惠州会馆的号召下,共有6间广东籍会馆合作成立义山,让客死异乡的客家人,可以有一处安息之地。而在义山还没有出现之前,部份老会馆则会将往生同乡的牌位,供奉在会馆内。马六甲茶阳会馆主席杨伟文表示,该会馆二楼摆放的八十多个牌位,就是当年还没有义山之前,所供奉的客家先贤,这些牌位代表著后代子孙对先人的缅怀,也是客家人在海外传承祖先信仰的最好说明。

除了依照传统奉祀祖先之外,当年移民的客家人,也把神明一起从家乡带出来。像是建于1945年的斗亚兰玉皇殿,就是一个最好的明证。而在玉皇殿旁边,供奉着一位大伯公,一看就知道是客家人最敬重的土地神。

伯公是跟客家人最亲近的神只,到了马来西亚多加了一个“大”字,大伯公便成为马来西亚客家人和当地许多华人的贴身守护者。也因此不只在沙巴,全马来西亚到处都有大伯公的身影。另外,客家人也会把土地神供奉在家中公厅,并为祂取了一个特别的名字——唐番地主。唐是中国之意,番是马来西亚当地的地基主,在唐番地主的神位上写著,五方五土龙、中外贵人扶,充分道出当年迁徙的不安心情与深切期待,所以不只把自己家乡的神明供奉起来,当地的神只,客家人也懂得加以尊重。

葡萄牙人在十六世纪初建造的古城门,打开了马来西亚的近代发展史,随着十七世纪航海活动的风起云涌,中国南方的客家人,有如海漂种子,纷纷过海越洋,在异乡落地生根。微风一起,落叶纷飞,迁徙心酸难以道尽。对马来西亚的客家人而言,故乡在海的那一边,家,在海的这一边,心中的那一丝丝惆怅,就交给墓碑上记载的祖籍吧!

 

广府帮


广东人包括广府人、潮汕人和客家人,他们结合北方的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然而,籍贯帮群文化是本土早期华人建立社会的基础,南来的广东先贤拓殖马来亚,带来他们原乡的民间习俗文化与传统信仰,迄今依然代代相承,影响深远。

广东省民间传统上崇敬关帝,把关帝视为帮群的保护神。雪隆关帝庙至今依然香火兴旺,祂所表现的忠义精神,更被广东人视为学习的道德楷模。此外,冼太夫人信仰是最具代表性的广东高州民俗文化之一。早期从广东省高州南来的华族先贤,在开拓新生活的同时,也将高州原乡的民间信仰移殖到这片土地上。如今坐落在吉隆坡甲洞增江北区的冼太夫人庙,是高州人先贤留下的重要历史遗产。

早期梯山航海来到槟榔屿拓殖的先贤,因环境所需,为了互助互济,庇佑乡亲以及排难解纷而决定创办一所槟榔屿广东暨汀州会馆,如今已成为当地广东人与汀州人的联络乡谊、共谋福祉的会馆。

粤剧,是华人世界里最广为人知的广东文化之一。成立于1994年的研艺粤剧音乐社,是马来西亚著名的业余粤剧社团,其组织相当活跃。在社长颜叶秀珍的带领之下,社员上下一心发扬及促进粤剧文化艺术,同时也藉粤剧演出推行慈善活动,尽显传统艺术的真、善、美,更见广东文化在本土生生不息。

广东人于十九世纪大举下南洋谋生,其足迹遍布马来西亚各地,主要从事建筑业,经营金铺和酒楼等。

早年槟城州的"广东街"曾是许多广东人的聚集地,昔日居住在那一带的大多从事建筑业,他们以建筑业祖师鲁班的精神为基,创立了"槟榔屿鲁班行",随后建立了鲁班庙,从中体现了广东人在马来西亚的技艺传承与对传统的珍惜与尊重。此外,位于吉隆坡市敦李孝式街的瑞安金铺有限公司,是早年广东人创立的众多金铺之一。打金师傅是打金业的灵魂人物,历经多年岁月的砥砺,他们磨练出一身精雕细琢的好手艺,以熟练的技术为顾客打造金饰。

"饮茶文化"源自广州的粤式饮食文化,"饮茶"喻指喝茶和吃点心。广州人饮茶的历史悠久,清朝时期的"二厘馆"是一种街边巷口的小茶寮,后来演变成茶馆、茶居、茶楼等。玉壶轩茶楼在茨厂街屹立了80多年,是吉隆坡一带家喻户晓的广东点心老字号。这个由李氏家族四代人与一众点心师傅联手成就的老店,它已因让路给捷运工程,而在2012年8月31日马来西亚的国庆日正式结业,从此走进历史,成为吉隆坡最让人怀念的老味道老风景之一。

广东人善于吃,凡背脊朝天的,都可以下锅成为粤菜的食材。粤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烹调粤菜的传统方式是充分发挥食材,做到物尽其用的地步。而在料理方面,则多讲究清、鲜、滑、香、嫩五大特点。如今分布在世界各国不同角落的中菜馆,包括马来西亚,其大多数都是粤菜馆,粤菜的影响力和普及化可见一斑。


 

 

海南帮


海南岛位于中国的最南端,自唐代开始,被称作"琼州",明代起被划入广东省,直到1947年才独立称作海南省。海南岛生活平静,物产丰富,所以海南人迟至19世纪中叶以后才大量出洋。海南人顺利抵达马来亚,安居乐业后,深感是受到神明的保佑,于是开始立庙侍奉,而海神是海南人重要的信仰之一。光绪十六年,海南人先在苏丹街建立天后庙,待经济稳定后,1989年再于乐圣岭建立吉隆坡天后宫,供奉妈祖和水尾圣娘,并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庆祝妈祖神诞,溯流追源,带领更多人认识和承袭妈祖传统文化。

海南岛的居民依海而居,多以捕鱼为生,部分海南人南来时,就选择靠水吃水。1910年,海南先民在吧生港口的对岸落脚后,建立了海南村,除了捕鱼,海南人也会到临近的吉胆岛捉螃蟹。为了祈求神明保佑平安和丰收,海南人在沼地之上建立昭应祠,供奉海南村的信众把昭应公、大伯公、山水二类男女孤魂,每年的三月和九月,村内的爱群剧社也会表演传统的琼剧,向神明表达谢意。琼剧始于明代,1850年代随海南人传到马来亚。波德申海南会馆戏剧团是马来西亚硕果仅存的琼剧团,至今已有44年的历史。该剧团在1960年代末开始安排女性扮演花旦,这在早期并不多见,所以广受瞩目,每年都受邀到全马各地表演。

19世纪中叶以降,海南人开始大量出洋,抵达马来亚后,发现大部分行业已经被其他籍贯的华人所占,迟来的海南人只好到洋人家庭里当帮佣或成为海员。海南人长期接触西方饮食文化后,逐渐学会了烹调西餐的技巧,经济稳定后,开始投入餐饮业。经过多方的改良,海南人结合中西方的料理方式,形成风味独特的海南西餐,其中以海南鸡扒、法式土司、海南咖啡和海南面包最为人熟知。中西合并的海南西餐表现了海南人包容的民族特性,经过百年的发展,这些美食已变成海南人的传统文化,但海南人并不墨守成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挥勇于创新的精神,吸收其他族群的烹饪特色,以迎合新生代的口味,也为美食爱好者带来更多的口福和惊喜。

除了中西合并的料理技巧,海南人也未忘记原乡的烹调手法,其中以海南鸡饭最为人熟知。 海南鸡饭源自海南四大名菜之首的"文昌鸡"。据说,文昌人用米糠和穀粒饲养土鸡,使鸡肉结实而有弹性,煮出来的白斩鸡也就特别皮滑肉嫩。海南人把这道传统海南美食带到马来亚后,保留了文昌人烹煮白斩鸡的特色,但为了配合本地人爱吃辣的习惯,又在原来用小桔子和蒜茸做成的佐料中加入辣椒,使海南鸡饭更具本地特色而成为华人喜爱的佳肴之一。


海南鸡饭     


海南咖啡+半生熟蛋+碳烤面包

 

 
 

 

 


柔佛古庙
JOHOR CHINESE OLD TEMPLE
KUIL KUNO JOHOR

© Copyright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webartstudio.com.my

Visitor counter: http://www.hitwebcounter.com/htmltutorial.php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