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属西河堂林氏宗祠  LIM SZ CHONG SU MUAR
 
 
联络我们
CONTACT INFOMATION

麻属西河堂林氏宗祠
LIM SZ CHONG SU,MUAR.

公会地址:
31,JALAN ARAB,84000 MUAR.

 

办公时间:
9:00a.m.-12:00 p.m.

 

休息时间:
星期六及日、公共假期

 

联络号码:
06-951 2923

 

电邮地址:
persatuanlimmuar@ymail.com

 

面子书:
www.facebook.com/persatuanlim.muar

 

网址:
http://limmuar.gbs2u.com

我们的位置:

:: 林氏由来与历史 ::

林氏鼻祖比干,是中国有史记载的第一位谏臣。

商朝时,比干谏阻暴政,惹来纣王恼羞成怒:「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诸?」就此,比干以生命为代价,用鲜血诠释了「忠烈」二字。历代有周武王丶魏孝文帝丶康熙丶乾隆皇等君王赞比干的「犯颜直谏」为「忠君爱国」的典范。

宋朝时,宋仁宗因查看侍御史臣林悦的族谱,感慨於林氏一族坚贞守成的情操,题笔在林氏族谱上写下「忠孝」二字,并题诗:

忠孝有声天地老
古今无数子孙贤

从今尔後,忠孝传家,林氏儿女谨记在心。
目前位於中国卫辉市的比干庙,有孔子以剑刻碑,留下唯一传世的真迹「殷比干莫」;有平冠柏丶开心柏丶没心菜的奇景传说。凭吊祭祖,更添子孙向心力。

比干为为中国历史以死谏君的忠臣,称为「天下第一仁」。周武王为其封墓,北魏孝文帝因感念其中心而建庙。现存留的建筑群为明代弘治7年重建。比干庙是重要的庙墓合一的建筑群,是中国第一座含墓祭人之祠庙,称为「天下第一庙」。

比干庙庙宇宏敞,古朴壮观。整座庙宇的主体建筑由神道、照壁、山门、二门、碑廊、木坊、配殿、大殿等组成,总建筑面积达4。7万平方米。比干庙内保存着很多有着重要价值的文物古迹,其书法、雕刻、建筑风格都有很高的品位和历史价值。

比干庙是1996年公布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构成集墓葬、庙宇、珍贵历史文物为一体的旅游风景区。比干墓为中国第一座有记载的坟丘式墓葬,墓葬以其历史悠久、布局完整、规模宏大、文化积淀丰富等特点,占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称为「天下第一墓」。

比干庙内碑碣林立,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剑刻碑到清朝乾隆亲书御碑,共64通,几乎含盖了我国历史上所有朝代。孔子剑刻殷比干墓碑,是迄今发现的唯一的孔子真迹,被誉为「天下第一碑」,北孝文帝的《皇帝吊殷比干墓文》相传为南北朝著名书法家崔浩书,为魏碑精品之上。

清乾隆御书的《过殷太师墓有作》为端正的楷书,笔韵严整雍容,华丽端庄,有帝王之风。碑廊左侧第四通石碑,为清朝刘希龙所写的行书「三代孤忠」四个大字,气势磅礴,端庄得体。碑中精品还有唐太宗的《封殷太师比干诏》、《祭殷太师比干文》,元朝刘敏中的《赦修比干墓碑》等。这些都是举世名碑,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丰富宝库。庙内的特色植物开心柏、板柏、没心菜形成了奇特的自然景观。

比干庙创建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庙宇遭到战火和自然的

破坏,几经修葺,已非原来面目。从比干庙的历史沿革看,自周武王封墓, 魏孝文帝建庙,唐太宗下诏封谥,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

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等。历代帝王尊崇忠烈,毕恭毕敬,把比干称为「三代孤忠」、「亘古忠臣」。现存比干庙建筑,为明代弘治七年(1494年)明寿宗皇帝重建。

比干庙坐北向南,主要建筑在中轴线上,有大殿、拜殿、影殿、山门、二门、三门、石坊、碑廊等。庙宇宏敞,建筑巍峨,古朴壮观。庙有护墙环卫,周围柏林茂密。走近比干庙,登上山门石阶,即看到殿堂楼阁,鳞次栉比。静穆的红墙,苍翠的松柏,气势磅礴。仰观山门对面,巍然矗立的琉璃影壁,影壁正中由二十四块方砖烧制而成的绿色琉璃花卉,构图精巧,色彩绚烂。绕过影壁,两尊威严高大的石狮,立于庙前。过了头门,跨入二门,只见两旁石碑林立。细心浏览,大都出于历代帝王将相官吏和著名诗人学士的手笔。

其中,最著名的是北魏孝文帝的《吊比干文》碑,为魏碑中的佳品,素与洛阳龙门二十品齐名,世传为南北朝著名书法家崔浩所书。另一通是唐太宗的《贞观碑》,又高又大,气势轩昂,铭载唐太宗追封比干为「太师」,谥「忠烈公」的诏文及「祭比干文」。二门过庭,有一通草书「题壁诗」刻石,苍劲深厚,势若游龙。 顺庙中心甬道前进,穿过三门,便是比干庙大殿,是一座古老的九脊殿,掩映在松柏交柯的浓荫丛中,红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金光灿灿,异彩夺目。

殿内原有佛阁一间,内置高达4米的比干塑像,神态庄重,气势昂然。佛阁两侧是「四大金刚」的塑像。殿的顶板和四壁,画有百鸟飞翔,百花争艳,百兽追逐的彩色壁画。正殿前,有巍峨的拜殿,上额「殷太师庙正殿」,该殿内有一口重750公斤的大铁钟,系明代之物,钟上铸有一首诗曰:

钟声音彻梵王宫,
下通地府震幽灵。
西送金乌天边去,
急催东方玉兔升,
觅求吉祥拜李耳。

农历四月初四是林氏始祖比干的祭日。每年的这一天,来自海内外的林姓子孙都要来到卫辉比干庙祭祀先祖,今年举行的比干诞辰3098年纪念活动暨首届中国卫辉财文化节,不仅吸引了近千名林氏后裔前来恳亲祭祖,共谋发展。卫辉市还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财神文化之乡」,这是我省继梁祝之乡成功命名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又一巨大成就。

比干在民间被尊称为文财神,享有财神之首的地位。他所体现出的忠义诚信、公正无私、爱民轻财、回报社会的财富文化内涵,更是中国传统财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卫辉是比干的茔葬地,有着数千年对财神比干信仰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祭祀财神的民间习俗,极大的丰富了是中国传统财富文化的内涵。此次「中国财神文化之乡」的命名对打造河南文化强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增强了海内外华人对林氏祖地的认同感。

林姓来历:
周武王灭商建周,为比干封墓,赐比干之子泉为林姓,赐名为坚,封河清公,食采于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县一带)。林坚为林姓的始祖,比干为林姓的太始祖。

林氏世荣公家族来历:
世荣公系入闽始祖禄公后裔,家族迁徒大致过程为:禄公从中原河南南迁福建,其后裔子孙先后在福建的福州、莆田、汀州、上杭等地繁衍。世荣公在上杭生七子分别为念一(念明)、念二(念聪)、念三(念和)、念四(念恭)、念五(念忠)念六(念敬)、念七(念羲),并于正统年间先后迁到广东乳源、乐昌等地,至今约六百年繁衍后代有二十四世。雍正年间,先后有子孙迁往四川、湖南、江西、广西以及海外地区。

林氏宗族一脉相传三千馀年,受先祖比干精神熏陶,迄今子孙约7千多万人,遍布世界各地,在政治丶经济丶社会及文化教育等各领域表现卓越。按华人百家姓排位,依人口数量,林姓排列第17位。统计显示,马来西亚林氏宗亲的人口约有80万人

:: 天后娘娘 ( 妈祖 ) 典故 ::

天后娘娘就是妈祖,相传是福建莆田林姓人家的女儿,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传说她从小就持斋吃素,侍奉神灵。她羽化升天后,经常在海上救难,保护人民船只平安,于是受皇帝敕封为“天后”“圣母”。早在宋元时代,“天后娘娘”便随福建商人落籍海南。据史书记载,“海南岛最初的天后庙,那是元朝时代建在白沙津和海口的”(小叶田淳《海南岛史》)。《琼州府志》中对天后庙做明确记载的就有12个,几乎遍布海南沿海的乡镇。

妈祖简介 :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古代在海上航行经常受到风浪的袭击而船沉人亡,船员的安全成航海者的主要问题,他们把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还立天妃神位供奉。

相传妈祖的真名为林默,小名默娘,故又称林默娘,诞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

妈祖生平 :
妈祖是福建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后裔。祖父林孚,官居福建总管。父林愿(惟殷),宋初官任都巡检。在她出生之前,父母已生过五个女儿,十分盼望再生一个儿子,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赐麟儿,可是这一胎又是一个女婴,父母大失所望。就在这个女婴将要出生前的那个傍晚,邻里乡亲看见流星化为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晶莹夺目,照耀得岛屿上的岩石都发红了。所以,父母感到这个女婴必非等闲之女,也就特别疼爱。因为她出生至弥月间都不啼哭,便给她取名林默,父母又称她为林默娘,默娘。

林默幼年时就比其他姐妹聪明颖悟,八岁从塾师启蒙读书,不但能过目成诵,而且能理解文字的义旨。长大后,她决心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事,矢志不嫁,父母顺从她的意愿。她专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业,平素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人们都感颂她。她性情和顺,热心助人。只要能为乡亲排难解纷,她都乐意去做,还经常引导人们避凶趋吉。人们遇到困难,也都愿意跟她商量,请她帮助。

生长在大海之滨的林默,还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有不少礁石,在这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她还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又传说她能“预知休咎事”,称她为“神女”、“龙女”。

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是年仅二十八岁的林默与世长辞之日。这一天,湄洲岛上群众纷纷传说,他们看见湄峰山上有朵彩云冉冉升起,又恍惚听见空中有一阵阵悦耳的音乐。

从此以后,航海的人又传说常见林默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渐地普遍供奉妈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顺利。

妈祖一生在大海中奔驰,救急扶危,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许多渔舟商船;她立志不嫁慈悲为怀,专以行善济世为已任。历代对妈祖的赐封根据史料,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对妈祖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列入国家祀典。

妈祖逝世时乡人感其生前治病救人的恩惠,于同年在湄洲岛上建庙祀之,这就是名闻遐迩的湄洲妈祖庙。祖庙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扩建,日臻雄伟。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航海家郑和曾两次奉旨来湄屿主持御祭仪式并扩建庙宇。至清康熙时,已形成了具有五组建筑群的“海上龙宫”。可惜,原有金碧辉煌的建筑群已废圯,现存原建只剩下“林默的父母祠”,规模较小。近年来,湄洲祖庙进行了大量的复原修建工作,另投资1亿多元兴建了妈祖新殿,新殿宏伟壮观,被世人誉为“海上布达拉宫”。如今台湾及东南亚各地的众多妈祖庙都由莆田湄州及泉州天后宫等“分神”而立。莆田湄洲岛的上妈祖庙,泉州天后宫,天津的天后宫,澳门的妈祖阁,台湾北港的朝天宫和鹿港妈祖庙为中国天后宫有名的大庙。

妈祖升天成神 :
因默娘生前与民为善,升化后被沿海人民尊为海上女神,立庙祭祀。后屡显灵应于海上,渡海者皆祷之,被尊为“通灵神女”,庙宇遍海甸。妈祖信仰从产生至今,经历了一千多年,作为民间信仰,它延续之久,传播之广,影响之深,都是其他民间崇拜所不曾有过的。历代皇帝的崇拜和褒封,使妈祖由民间神提升为官方的航海保护神,而且神格越来越高,传播的面越来越广。由莆邑一带走向五湖四海,达到无人不知,无神能替代的程度。

宋代以前提到妈祖的显圣,始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路允迪出使高丽,“感神功,奏上。立庙江口祀之,(徽宗)赐顺济庙额。”其后宋?妈祖的加封原因皆为“神雾神济兴、泉饥”,“以神助火焚强寇”(《湄洲屿志略?卷二?封号》)。

从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起至清朝,历代皇帝先后36次册封,封号由2字累至64字。爵位由“夫人”、“妃”,明?永乐封“天妃”,立庙京师,而至清?康熙二十三年(1648年)封“天后”。 并列入国家祀典,进行春秋祭祀。因而民间对妈祖的信仰愈加固定,“海神”的地位愈加牢固。

千年来,在莆田民间保留了不少有关妈祖的民俗,反映了妈祖信仰的具体特点。其信奉礼俗及妈祖的言行、品性等逐渐被民间吸收,形成许多俗例。

妈祖的历史地位 :
妈祖在宋,元,明,清受到的国家祀典就达36次,其最长封号“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之神”,后来同治十一年(1872年),要再加封时,“经礼部核议,以为封号字号过多,转不足以昭郑重,只加上‘嘉佑’二字。”

澳门的英文Macau就是妈祖的简称。

台湾的妈祖信仰十分普遍,台胞三分之一以上信仰妈祖,台湾全岛共有大小妈祖庙510座,其中台南一地即有116座。它们的名字很多,有的叫天妃宫、天后宫、妈祖庙;有的叫天后寺、天后祠、圣母坛;也有的叫文元堂、朝天宫、双慈亭、安澜厅、中兴公厝、纷阳殿、提标馆等。福建、台湾、广东及东南亚的林氏宗亲都称妈祖为:“姑婆”、“姑婆祖”、“天后圣姑”、“天上圣母姑婆”等。据统计妈祖为世界三大宗教信仰之一。

祖姑天后圣母降乩乩文


日期:29-1-1977
时间:上午10点
正乩:陆嵩 副乩:仕桐
1977/78年度董事会宣誓就职典礼前,
在祖姑天后神座开乩。
这是50年来唯一的乩文记录。乩文记录如下:

西方正灵耀林门
河水似镜照家村
家族众孙同一气
孙子步步上青云
选职家陞众贤孙
举出林门家族福
就是年令地气发
职位个个忠贞为
祈求本姑下凡示
姑孙一家告圣言
开柳示我林家发
坛前存仁福临身
监我家孙扬林门
誓发心灵建祖祠
职位一气同心力
孙家训成抱负明

祖训:


忠孝有声天地老 古今无数子孙贤
锦芳祖德千秋业 继世书香到万年


八大信条:


1. 忠孝传家,世泽延绵
2. 礼之友本,仁必有后
3. 千支一本,万派同源
4. 亲戚三代,宗族万年
5. 敦亲睦族,敬老尊贤
6. 幀终追远,饮水思源
7. 发挥宗爱,扬我祖德
8. 敬业历德,万代流芳
:: 林姓迁徙史 ::

中华民族自古多灾多难,虽不及犹太人,书不尽的悲情,几次大的汉民族移民分别是:
A,东晋永嘉乱衣冠南渡,华族大难八姓入闽;
B,唐高宗期间陈政(陈元光之父)领率固始府兵三千六百人58姓开漳;
C,唐末王审知开闽国亦领固始百姓入闽
D,唐末安史之乱中原难民入门,居石壁龙岩,成今客家汉民主要部分

概述 林坚因赐姓地是在今河南省,故林姓最早的起源地应在今河南省境内。自林坚食邑博陵(今河北安平县)后,子孙世袭其爵,多为大夫。

春秋时,林氏由于官职调迁或避乱隐居,散居周、鲁、齐、卫等地。
战国时期,赵国宰相林皋,居九门(今河北省藁城县西北),生有九子,时称“九龙之父”、“十德之门”,因赵王嫉才欲害,林皋父子携带族人,迁徙于西河避难。秦灭赵后,这一支林姓又迁徙到齐、邹二郡(今山东淄博)。西汉初,林皋四世孙林挚,被封为千产侯,食邑千产。
汉景帝时分邹郡之地置济南郡,遂为济南林氏。

至晋代南迁发展,有林坚八十一世孙林颖,生有二子:懋、禄。长子林懋,任下邳太守,分出下邳林氏;次子林禄任晋安(今属福建)太守,后被晋明帝封为晋安郡主,居住在侯官县都西里。林禄的子孙颇多,后都散居于福建各地,以莆田为盛,成为林氏又一支著名的望族。其后子孙遍及福建、广东、海南、江西、浙江、台湾等地。同时,早在汉代就有林坚的五十一世孙迁居四川。周平王之子的一支林姓最早繁衍于河南及山西省境的黄河一带。后与林坚一支林姓,在秦、汉之际经陕西迁入甘肃陇西一带,并逐渐成为当地一大望族。总之,秦、汉之际,林氏家族的子孙主要散居于北方的山西、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地。以山东的林氏繁衍最为旺盛。

至晋室南渡之时,中原士族也因‘永嘉之乱’大举南迁,林氏也随之南迁至江苏的下邳一带,后再南迁至福建。至唐宋之际,林姓族人已遍及我国的南方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江西、四川等地。明、清以后,便广播于全国各地。

周朝时期的迁徙
自公元前1046年,姬发(周武王)灭商立周,至公元前 256年赢稷(秦昭王)灭周立秦,前后历经790年。林姓在这个时期传衍了30多代。因周代大小诸侯国多次发生动乱,宗室贵族以及黎民百姓四处外窜逃生。林姓族裔也是如此,不囿于最初发祥地博陵,而在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等地都有他们迁徙的足迹,在动乱中繁衍发展。

据史书记载,西周末年林苌和林材等人在周王朝宫廷中担任官职,随着国都东移,由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之东南)迁至洛阳(今属河南省)落户。至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纷封国自立,彼此征战时时发生。林姓族人当时在赵国、鲁国和齐国等诸侯国都有显山露水的不俗表现。

林坚的35世孙林皋在赵国任国相,德高望重,权倾一时。他定居于赵国境内的九门(今河北藁城之西北),娶妻胡氏,生有九子,即:林文、林成、林宣、林化、林德、林修、林明、林勉和林韶。九子皆有大夫官职,赵国人称之为“九龙”。林皋也被誉为“九龙之父”,其门第被赞颂为“个德之门”。因赵国君王器量狭小,对此十分嫉妒,叫人“择其木皋繁者伐之”。林皋知道面临杀身之祸,赶紧率全家老少逃往白云山避难。赵王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感叹,他说:“贤哉林皋父子也!” 林皋和他的九个儿子所传后裔,成为林姓的一个名门望族,堂号称“九龙堂”。据史书所载,林皋的裔孙林宪在秦始皇焚书之时,将林氏家谱秘藏于自家祖墓之内,逃过了火烧之劫。但后来不知何故,《九龙堂西河林氏族谱》却丢失了。到明清两代,有一些林皋派下的裔人进行此谱的“辑佚”。当然辑佚后的族谱史料价值与原作差之甚远。在齐、鲁之地(今山东淄博、曲阜等地)则有林既、林雍、林楚、林放和林回等名门望族。在卫国(今河北淇县及卫辉一带)迫有大批林姓族人居住,其中以林类最为著名。林类生活在春秋时代。他披着裘衣在田园里拾着遗穗,边走边唱。有一次,孔子到卫国,远远就看到这位“拾穗行歌”的老人。孔子叫他的学生子贡前去与林类攀谈。子贡问林类为什么会如此乐观呢?林类回答:“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子贡再请教是何缘故。林类则以生与死的辩证观向子贡做了精辟的诠释。林类说,生与死是一返一往的关系,有人死了,又有人生了,这世界才能够持续不息地存在。子贡回到孔子身边,把向林类问答的情况告诉孔子。孔子十分感叹,对众学生说,果不出我预料,这位老人是富有学识的智者。你们尽管可以向他请教。

自林坚起至林芳(林坚的38世孙)的世系传承依次是:林坚、林载、林磋、林虎、林光、林相、林玄、林凤、林翊、林苌、林材、林考、林回、林贞、林英、林乾、林保、林隽、林宏、林类、林繇、林既、林雍、林敏、林楚、林放、林通、林不狃、林欣、林仪、林抚、林鸾、林世元、林伯、林皋、林宣、林微、林芳。其中明确注明居博陵邑者有林坚至林相;明确注明居齐国者有林材、林回、林贞、林英、林宏和林类;明确注明居鲁国者有林雍至林皋。林皋又由鲁国移居赵国。其子林宣等人、其孙林微等人也在赵国建寓。
林坚的20世孙林类据说活了一百多岁(据《列子》一书,孔子适卫“望林类于野”,当时林类已“年百岁”),晚年不是住在齐国,而是住在卫国(今河南濮阳一带)的。 林坚的31世孙林抚在卫国任司马之职,也居住于卫国。而迁至秦国都城咸阳(即今陕西省咸阳市)居住者有林微、林芳、林玮、林韶和林稚等人。

林微是林坚的37世孙,在秦国任大夫左卿,受封为关内侯。 林芳是林坚的38世孙,在秦国任屯军仆射。 林玮是林坚的39世孙,在秦国任给事黄门散骑常侍、左将军。 林韶是林坚40世孙,在秦国任郁林郡太守、右将军。林稚也是林坚40世孙,在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 222年)任会稽郡太守。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林姓族人逐渐扩散,在各个诸侯国都有林姓裔孙繁衍生息,但仍然以北方为主要栖居地。秦汉时期的迁徙 周代末年连年发生大规模战争,兵民大量死伤和失散。

据司马迁所著《史记》中记载:自秦公子印与魏国发生战争那年 (公元前331年)起至周朝初亡的76年间,秦国屠杀或掳去的六国(魏、韩、楚、赵、燕、齐)民众竟达139.8万人。公元前306年,赢稷在秦国即国君之位,不久即平定了内乱并强化王权专制,继续执行穷兵黩武、扩张势力范围的政策。公元前256年,秦国派兵攻西周。西周君王顿首伏罪,尽献其邑36城。七年后,秦国又攻灭东周,周王朝自此全亡。此后秦国连续击破赵、楚、齐、魏、韩、燕的六国“合纵”势力,夺取大片战略要地。秦昭王嬴稷还开辟了黔中(今湖南沅陵之西)、巫郡(今四川巫山一带)、南阳(今河南南阳附近)、上党(今山西长治周围)等郡,与六国相比,秦国军政实际控制力量已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为后来秦国打败其他所有诸侯国、实现全中国统一局面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秦昭王死后,依次由孝文王嬴柱、庄襄王嬴子楚和赢政继承王位。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正式完成中国的统一。赵国灭亡之后,原居于赵国九门的“九龙堂”林姓望族就迁徙到齐郡邹县(址在今山东省境内)。

至西汉之初,分邹县之地置济南郡,故后来统称“济南林氏”,其居住中心在今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古平陵城。因此,“济南”成为继“西河”之后林姓的第二个重要的发祥地。这一名门望族以“济南堂”为堂号,以“济美衣冠承恩宠,南郡吕格世泽长”为堂联。林坚的50世孙林尊,在汉宣帝时代官至太子太傅,成为“济南林姓望族”的开基始祖。后来衍分的支派,如广陵林姓、郯城林姓、平原林姓、下邳林姓、晋安林姓、寿州林姓、光州林姓、三原林姓和陇西林姓等都以林尊为先祖。林坚的42世孙林纂(在汉惠帝时代任职中山郡太守)就已经由齐郡邹县迁居于济南,史书就记他为“济南人”。其长兄林辟疆(受封为平棘侯)也是“济南人”。此外,明确记载为“济南人”的还有林坚的43世孙林别、45世林述和林常观、46世林良、47世林元昌、48世林车、49世林凭。以上是在“济南林姓始祖”林尊之先的济南籍历史名人。至于林尊之后的济南籍历史名人则有林坚的51世孙林高(在汉元帝时代任镇远将军、江州刺史)以及52世林苗(在汉成帝时代任平原太守)和林闾(在汉光武帝时代任徐州刺史,生于济南,曾经迁居临邛,汉光武帝中兴时出任徐州刺史)。也有史书称林坚的 55世孙林邈(在汉安帝时代任徐州刺史)也是“济南人”。 燕冀地区在秦、汉两代也是林姓裔孙主要的居住地。林坚的41世孙林挚在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被任命为燕相,封为平棘侯,食邑千户。当时燕都在蓟(今北京市之西南)。林坚的53世孙林鉴在汉哀帝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任职燕太守,封为永安伯。当时燕郡治所在今天津市蓟县。林坚的42世孙林纂在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任职中山郡太守,居住于中山郡卢奴(今河北省定州市)。林坚的60世孙林丞在汉光武帝建武三十一年(公元55年)任职散骑常侍,尔后调任冀州刺吏,居于冀州常山高邑(今河北省高邑之东)。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林类、林抚等林姓族人徙居于卫国(今河南省濮阳一带)。他们的后代在秦代继续留住在此地。居于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的有林熹、林谟、林恂、林就、林横等林姓裔孙。林熹是林坚的61世孙,在汉明帝永平二年 (公元59年)任职少府卿。林坚的62世孙林谟在汉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任职玄菟太守,此后又迁职并州刺史。林恂是林坚的63世孙,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任职镇南将军,又先后任太中大夫和镇远大将军,受封为万年侯。林坚的64世孙林就在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任职谏议大夫。林横是林坚的65世孙,在汉安帝永宁二年(公元121年)任职谏议大夫。东汉末年,林坚的72世孙林胡任职陈留郡太守,徙居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之东南)...
欲阅读更多,请游览 《林氏宗亲网讯 www.bigan.cn


林氏族范与族训

凡林氏子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内外有别、尊幼有序......

士农工商,各守一业,气必正言必厚、事必公、用必俭、学必勤、动必端...... 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

奉亲事孝悌,和妯娌、爱子孙、叙天伦之理,尽尊卑之分....

须常怀先祖稼穑之艰,创业之难,尊祖敬宗,人之常情。节时佳日,缅怀祭祀,其心常诚.....

为子孙者,应代绩族谱,记当世族人之功德,以承接先祖真脉之傅,启迪子孙后代何其贵也,此谱牒所当宝藏也。

麻属西河堂林氏宗祠
LIM SZ CHONG SU,MUAR.

Address :31,JALAN ARAB,84000 MUAR.
Web design by GKDesign
You are visitor number

Free Hit Counter

 
QRCode
  

© Copyright 2015 - 2017 LIM SZ CHONG SU,MUA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