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佛州双溪地南地南古庙
 

 

 

 

 

 

 

话说 … 乌鲁地南:

烏魯地南 ( Ulu Tiram ) 係柔佛州境内一座小鎮, 为新山縣新山市政理事會 ( Majlis Perbandaran Johor Bahru Tengah ) 管辖區之一.

烏魯地南涵盖周圍住宅區, 一般统称烏魯地南河流域或双溪地南 ( Mukim Sungai Tiram ), 中央主干联邦公路, 北上可直接通往约 20 公里的哥打丁宜小镇, 南下 18 公里可抵达新山地不佬, 周围衔接各主要高速大道, 交通可谓四通八达.

烏魯地南发源于双溪地南 ( Sungai Tiram ), 位于新山县乌鲁地南东边, 沿地南河往柔佛河口方向延伸, 约 20 英哩长的地段.

归属新山县的乌鲁地南 ( Ulu Tiram )为地不佬高速公路(Tebrau Highway)沿线的一座城镇, 离新山大都市约 18 公里.

同列的地不佬高速公路, 可通往柔佛州东北部的丰盛港 ( Mersing ) 及彭亨州(Pahang)的关丹(Kuantan), 通过地不佬高速公路, 哥打丁宜路(Jalan Kota Tinggi)及士乃迪沙鲁高速公路 ( Senai Desaru Expressway ), 即可轻松抵达乌鲁地南.

烏魯地南开发港主为潮籍人士林万顺 ( Lim Ban Soon ), 1845 年, 林万顺等人从柔佛天猛公取得地南 ( Tiram ) 开港港契, 这份港契是继士姑来河, 地不佬河 ( 即陈厝港 ) 之后, 由柔佛天猛公政权开出的第三张港契, 与士姑来港契间隔不到半年.

港主时期的林姓人土, 在地南河的地位悠久且稳固, 当年港主制度, 从最初开始,便是以柔南各主要河流流域为目标, 分散发展的策略, 却又都以潮籍人士为主, 而且几乎所有港主都是林姓人氏.

根据 Trocki 的港契表记载, 1854 年, 烏魯地南开发港主林万顺与其族人继续保有地南港脚的港契, 势力不断向外扩张.

1864 与 1865 年间, 地南河的港契开始划分出 “ 上下 ” ( Hulu / Hilir ) 两段, 分别由林万顺 ( Lim Ban Soon ) 及林捷顺 ( Lim Kiok Soon ) 持有.

1871 年, 林亚水 ( Lim Ah Sui ), 林财旺 ( Lim Chai Wong ) 等人也加入领导阵营, 共持有乌鲁地南 ( Ulu Tiram ) 港契, 彼等在此同时也持有班兰及避兰东的垦殖权, 俨然成为继林万顺之后, 势力最强, 影响力最深的另一区域大港主.

根据 Basri 的港契表记载, 1883 年地南河流域的港契上出现了 Tiram Hilir, Tiram Tengah, Tiram  Hulu 的区域划分名号, 有关港主名称分别为 Low Lim ( 老林 ), Tiong Lim ( 中林 ), Seng Lim ( 新林 ), 这些港主的最大共同点就是全为林姓人氏, 由此可见, 当年林姓人氏在烏魯地南的地位.

地南河流域的开发顶峰期是在 19 世纪后期, 现存的古墓和庙宇文物也证明了此论点.

1913 年, 就在港主制度废除前夕, 林姓人士仍继续获得中林港的港契, 但冠以 Buwan Hong Kang ( 万丰港 ) 的名称, 至于老林和新林两名港主的后续历史, 则告失载.

地南百年古庙与古墓, 坐落在中林港范围内, 古庙对面尚有一间 “ 中林餐室 ”, 是烏魯地南旧地名的遗韵.

根据《 柔佛州潮人拓殖与发展史稿 》一书及港契资料中记载, 双溪地南港脚 ( Kangar Sungai Tiram ) 的开发与林姓人士有着非常深远的历史渊源.

当地百年老庙地南古庙旁侧的油棕芭内, 目前尚存有至少 6 座清代古墓, 其中有 3 座为夫妻合葬墓, 所有墓主皆为林姓, 这也符合《 史稿 》的论据.

上述墓碑中, 其中有两座刻有卒年, 分别为天运丙戌年 ( 1886 年 ) 及光绪甲午年 ( 1895 年 ), 两者国号皆以 “ 水月 ” 替代 “ 清 ”, 这或许是当年义兴公司成员的特征.

当中 1895 年的墓碑与另一座无详细年份的墓碑, 所记载墓主籍贯均为饶邑埔美乡, 彼等皆为潮籍人士.

这些古墓附近的地南古庙, 主祀玄天上帝, 据说是当初为了克虎患而设, 古庙内尚保留一个石炉, 上刻 “ 天恩父母 ” 和 “ 丙子年 ”, 据当地长者口述历史推测, 应为 1876 年, 与古墓群属同一时代.

地南河港脚的开发是柔佛港主制度的先行者, 从历史的纵长来说, 也足以与地不佬河的陈厝港并论.

历经二战和紧急状态洗礼, 如今地南河的港脚痕迹已几乎消失殆尽, 目前剩下的也仅有中林港的一间百年历史老庙地南古庙, 数座历史坟墓, 一间保有历史古名的餐室以及一哩外的一处长满野草, 疑似渡口的河畔平台, 于迪沙鲁东部经济走廊发展如火如茶之际, 尽显历史的沧桑.

回朔早在 19 世纪的烏魯地南, 村民多以栽种黑兒茶及黑胡椒为生, 直至 1913 年, 港主制度廢除後, 当地华裔及印裔村民才将农作物改种为树胶.

此外, 早年的烏魯地南, 地下也藏有丰富锡矿, 当年的锡矿盛产区为现在的烈光镇工业區 ( Taman Perindustrian Desa Cemerlang ).

20 世纪初叶, 大批来自英国和中国的种植业主, 于乌鲁地南大量种植橡胶, 吸引了诸多华人和印度人移民的涌入, 直至马来西亚独立后, 在 FELDA 所倡导的土地开发方案, 允许更多的马来人享受棕榈和橡胶农业带来的收益后, 乌鲁地南也开始吸纳了诸多马来村民的涌入.

1957 年, 馬來西亞獨立後, 烏魯地南村民才在政府的鼓励下, 大势改种油棕.

1990 年代, 随着新山城市化的扩张, 也带动了乌鲁地南的工商业起飞, 作为地不佬增长长廊一部分的乌鲁地南, 已开始从一个毫不起眼的村落, 不断向城市化发展迈进, 与邻近的新山大都会, 几乎已联成一体, 难以分隔.

2006 年 12 月, 烏魯地南发生一场严重水灾, 村民的生计, 惨遭严重影响, 这场突如其来的大水灾, 也成了烏魯地南村民难以忘怀的历史记忆.

法轮金塔寺屋顶上那熠熠生辉的金黄色高塔, 成为乌鲁地南优景镇的一个新地标 烏魯地南智南华小 烏魯地南高速公路收费站 被誉为马来西亚吴哥窟千座佛像千年古迹
烏魯地南法雨禅室,


资料搜整 : 陈成祖 , 潘莹莹 ( 柔佛麻坡 )
 

 


柔佛州双溪地南地南古庙
RUMAH BERHALA KU – MIAU, SUNGAI TIRAM , JOHOR 注册号码:PPM 013-01-24061982
© Copyright 2015   
     Visitor Counter:  Hit Counter      Designed by TWTDesign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