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拉越美里省林氏宗亲会/Lin’s Clan Association Miri/Persatuan Klan Lin Bhg Miri 1


联络我们
CONTACT INFORMATION
砂拉越美里省林氏宗亲会
Persatuan Klan Lin Bhg Miri
Lin’s Clan Association Miri


砂拉越美里省林氏宗亲会地址:
Lot 1785, Block 5, MCLD, Jalan Persatuan, Lorong 9, Krokop, P.O.Box 2246,98008 Miri, Sarawak

电话 Tel: +6085-410551
手提电话:+6019 859 5999
Email: mirilinassociation@hotmail.com

办公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8am - 12pm, 1pm -4pm
星期六:
8am - 12pm
逢周日及公共假期休息

GPS Coordinate地标:
E 114 00' 13.3'' N 4 25' 15.8''

Location Map 地图位置

林姓起源
Lin's Origin
 

林姓淵源與宗親組織

林煜堂博士撰

林姓世系傳略

林姓是中國人口中人數排名十六的大姓,源久流長,姓出自子姓,是黃帝的后裔,歷經虞、夏、商三朝,第三十二代生比干,比干是商朝黃帝太子丁的兒子,封為紂少師。因為比干對紂王(他的姪兒)的暴政不滿,而直言進諫,不被接受,反而被紂王剖心處死。當時,其夫人有嫣氏懷胎三月,逃至牧野(今河南衛輝,淇縣一帶)即長林石室避難生一男(約公元前一00)取名泉。到了周武王征服了商朝,建立周朝,得知比干公的忠烈行為,而追封比干公之墓,征其子,賜姓林氏,改泉名堅,所以林堅公就是我們所有林姓族人的始祖。

林堅公受姓后,官拜大夫,食釆清河(現今河北清河縣)命為三監,后移封傅陵公(傅陵郡在今河北蠡縣)。夫人姜氏生兩子,長子名鉻(封爵)次子名鍾,為西周司馬,掌握國家軍政大權。鍾公后代落籍齊魯,移居下邳(今江蘇)南遷入福建,所以福建林姓源出長林,派出下邳。鍾公子孫歷經周、秦漢至兩晉,枝葉繁茂,成為當今福建的第二大姓。兩宋以來,族裔先后旅居東南亞諸國,再而涉足西歐、北美和澳洲。

由于堅公誕生于河南淇水,該地地處黃河以西,世稱西河(即今之安陽)所以林姓的故鄉就是西河;而堅公也被譽為九龍汶,十德之門故海外族親都以西河"九龍十德為堂號,或者以長林九牧為社團命名。至于九牧之命稱則因晉安林公十六代孫林披在唐代天寶十一年登第,在莆田當官,並且開辦了福建第一所私學澄渚書堂而他的九個兒子皆通通考撿成功當上官州刺史,所以世稱九牧林以詩禮傳家,代出名賢。

林姓一脈相傳,至到我們這一代,至少已經有三千0八十年的歷史,也就是一百二十三代。

砂拉越林姓史略

砂拉越的華族移民,就像來東南亞各國的模式,以中國東南沿海的閩粤省人居多。所以砂拉越的林姓族人也是從閩粤省移居的人數為多。

雖然沒有確實的史記記載林姓族人移居砂拉越的日期,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一百五十年前就有林姓族人在古晉定居,這個歷史年代是根据古晉博物院公園內祖墓誌年清朝光緒九年 (公元一八八三年)計算出來。

宗誼活動與組織

宗誼活動是華族社會結構的主要功能。宗誼活動包括祭拜祖先和現實生活裡的教育和福利事宜,範圍很廣,所以説宗誼活動是推廣傳統中華文化的一種有效和實際行動。

中華民族以姓氏為基礎的血緣性組織可以説是推動宗誼活動最早而且最殷懇和具備佈施力量的組織。砂拉越和東南亞各地區也像中國本土的血緣宗親一樣,靠宗誼的活動來維繫宗親的情誼和社會規範。

砂拉越林氏公會的組織

砂拉越西河林氏公會在一九五六年六月二十六日獲得政府批准註冊,而在同年十月一日正式成立。其后,斯里阿曼、泗里街、馬拉端、詩巫、民都魯、美里都有成立各自的林氏公會,各省的林氏公會也聯合組成一個砂拉越林氏總會,由各省輪流擔任總會會長。

馬來西亞林氏宗親會

馬亞西亞各州也有林氏公會的組織,也成立一個馬來西亞林氏宗親聯合總會(馬林總)不過,砂拉越林氏宗親總會不是馬林總的會員。

世界林姓宗親總會的組織

世界各國的林姓公會也聯合組成一個總會,它是在一九八一年十月八日在台北市成立,這奠定了世界林姓宗親聯誼的工作,並發展成為具有實際增進林氏宗誼和華人族情的宗親團体,更促進了國際文化的交流。


林氏祖源與發祥地

林啟惠


一、祖源太始祖比干公

林姓的祖源是殷太師忠烈公比干,距今已三千多年。比干姓子名干,生於殷帝乙丙子之七祀,即公元前10924月初4日,他是軒轅帝三十三世孫,殷帝丁的兒子,帝乙的弟弟,帝辛即紂王的叔父,於帝辛戊寅三十二祀,公元前1029年被紂王剖心而死,終年63歲。

二、得姓祖始祖林堅公

林氏的得姓祖是比干之子比堅。比堅,名泉,字長思。殷少師比干忠諫而死,罹難於后。夫人陳氏,身有孕,逃難於牧野之長林石室中,生子名泉。周武王克商未下車表比干墓,征其后,而比泉以其生於林中石上,改名日堅,賜姓日林,食采於博陵,爵公,夫人姜氏,生二子載、磋,均襲封受爵。林堅之後,世居博陵,子孫遂成閥閲。歷周秦及漢,玉鈕繩,枝葉繁興,荣蔭當世。

三、林姓起源

姓是表明一個人所生家族的符號,成為中國民族傳統的生活習慣。人們初次交往,一般總要彼此先問:「您貴姓?」寄信、打電話、發電報都要反映出人們的姓氏和名字,一般很少變改。中國是世界上姓氏起源最早的國家之一。迄今約有五千年的歷史。中國的姓氏至今約有五千六百多個。1989217日《美報》刊載中國最常見的100個漢族姓氏中按人數多少依次排列林姓當為第十三位,約占漢族人口的7 %以李姓為最,約占漢族人口的7.9%其次為王姓和張姓,分別占7.4%7.1%

林姓是中國一個大姓,尤其在南方,族大而人眾,號稱「陳、林滿天下」,「陳林李許蔡,天下占一半」。有一個十分輝煌的家世。林姓人口全國大約有七千萬之多。其中台灣省約200万,海外各國約1500萬,大陸約5000多萬。林氏姓源演變,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以古國名為姓姓比

林姓的宗祖比干,姓比名干,是商朝帝辛(紂王)的叔父,官少師。因封於(今山東淄博一帶)故名比干。

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時候,統治階級對姓氏極為重視。以姓氏區分貴賤,是統治階級維系其統治的重要手段,過去,統治階級實行家天下,講究「姓者所以統系百代使不別也。氏者所以別子孫之所出也」。例如漢朝是劉氏為正統,唐朝是李氏為正統,宋朝是趙氏為正統,明朝是朱氏為正統,就是希望他們皇家的姓氏能世世代代地傳下去,此外,皇帝還對有功的大臣分封,大臣就以封地為姓,使之為皇家效勞。商朝比干是如此,周武王封到單邑,他的後代以邑為氏姓單。周昭王的庶子食采邑於翁地,因而姓翁。周武王封造父於趙城,他的後代姓趙。

圖騰崇拜,以樹林姓,姓林



周武王賜姓林

天子、皇帝賜姓給臣姓氏,有褒有貶,恩威並用,是一种统治手段。有的赐给「国姓」,即皇帝的姓,以表示皇恩浩蕩,鄭成功原名鄭森,由於抗清有功,南明隆武帝賜姓朱,改名成功,因號「國姓爺」,有的皇帝賜姓,並不僅限於國姓。如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本姓馬。因隨燕王朱隸(明成祖)參加「靖難之役」有功,賜姓鄭。商朝少師比干被紂王剖心,夫人陳氏逃於牧野之長林石室中生子名泉,以樹林為姓。武王滅紂後,召回比干的兒子,便賜姓林。許多古籍對於周武王賜姓林氏的來龍去脈都有非常清楚的記述。《林氏世系總記》開門見山地説:「林氏出自子姓,黃帝之裔;歷虞夏商三十二代而生比干,為紂少師。因直諫,紂剖其心而死。夫人陳氏娠三月,而逃於長林石室之間,已而生男。周武王克商,未下車而封厑干之墓;征其所生男,賜姓林氏,命名日堅。」這般敍述,把林氏姓源説得非常明白了。

林氏發祥地牧野之長林

林氏姓源與林姓發祥地不是一向事,姓源指血脈之源,也可以稱祖源;發祥地指得姓的地方,兩者既有區別,又是密切相關的一事兩端。中國林姓的發祥地是牧野之長林,在淇河之西,故稱「豫州西河的林氏」(198410月台灣三民書局出版,林再復著《間南人》一書)我們從美國《北美日報》刊登的《台灣人的姓氏及其源流》也可查閲他們的考證:「林姓發祥地在淇河以西,故稱西河林。」(1985年第九期《港台與海外文摘》轉載)所以,西河同牧野之長林一樣,是林姓發祥地的又一稱謂,林氏的姓聯便把「西河」嵌入句內,稱:「西山瑞藹三仁著績,河水祥鐘雙柱流芳」,匾額則貫認「西河世第」。西河,逐漸成為林姓的郡望或堂號。寓居海內外的林姓兒女,緬懷祖先,思念祖國,年節喜慶之日,大門都要貼上「西河世澤,九牧家聲」的楹聯,掛上「西河林氏」的大紅紗燈,讀譜也要寫上「西河族譜」,以示血統源流所出和姓氏的發祥地。

那麼,西河的地望長林,究竟在什麼地方呢?唐代貞觀六年(公元632)中書令溫彥博曾經寫過一篇《林氏正宗源流族譜序》,提到比干夫人陳氏:「奔於牧野,避紂之難,逃於長林石室中而生男名堅,字長思。至周武王伐紂,夫人乃將堅歸周朝。武王認其居長林而生,遂因林而命氏,賜為林氏。」譜牒之書,也多有類似記載。北宋嘉佑六年(公元川61 )的《林氏家譜·譜識》記載説:「比干忠諫而死,正妃陳氏避紂難,於長林生於泉。史料説明:長林石室是位於牧野一帶的地方。

衛輝(原名汲縣) 商紂時為京畿牧野之地。唐代《括地志》云:「今衛州城(衛輝)即殷牧野之地,周武王伐紂築也。」因《括地志》是唐太宗的兒子魏王李泰主纂的,他所指的牧野便是衛輝的古名「牧」。淇縣(朝歌)當時是商紂的都城,衛輝位於淇縣南約50華里,根據《十三經注疏》所言:「城外為郭,郭外為郊,郊外為牧,牧外為野。」牧野之地,當應在淇縣以南,新鄉以北之間的衛輝廣袤無限之地。我們在前邊所引「林姓發祥地在淇河以西,故稱西河林。」而淇河在淇縣境內淇河以西之長林便是衛輝境內的長林大山即今日的太行山餘脈衛輝市獅豹頭鄉一帶。這裏山高林深溝壑縱橫。「長林」在此泛指長林豐草的峽谷山野而言。《文選嵇康”》之《與山巨源絕交書》説:「此猶禽鹿少見馴育則服從教制長而見羁,則狂顛頓纓赴蹈湯火雖飾以金鑣饗而見嘉肴,愈思長林而志在豐草也。」另見《金史赴質傳》説:「隱居燕城南章宗命之官固辭日:」「臣僻性野逸志在長林豐草金鑣玉室非所願也」這樣我們便可以認定長林石室當指長林峽谷山野之石室。不是像有人訛傳附會所指在江西省或山西省的一個什麼「長林縣」族。衛輝比干廟內矗立有一通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立石的《重修殷太師祠墓碑記》又稱《姓源碑》碑又説:「比堅比干子也逃匿林谷竊姓為林」。基本附合長林石室的涵意這一點世界林姓宗親會也有一個大致類似的認同。該會會刊《長林》雜誌1987年第3期曾經刊載《「西河」林氏為台灣巨話》一文説道:「殷紂的帝都設在朝歌也就是現在河南省淇縣北方的殷墟。」比干既然為紂王的叔父又位於太師的高位則他的住所必定在帝都的所在地。據此判斷陳夫人以一介女流既使逃命也不會跑得太遠因此所謂「長林」很可能就在朝歌的附近。

如果親臨殷都淇縣(朝歌)進行一番實地參察再結合古籍文獻報刊的史據加以核正便可對林姓的發祥地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同淇縣境內的淇河源於林慮縣即今河南省的林縣距淇縣不遠。林縣境內的林淇集(相當於鄉的建制之所在地) 便是淇河的源頭。林縣北浮山廟古碑云:「西接太行東連淇水」。淇縣境內的淇河與衛輝境內的衛河相匯流於衛輝和淇縣接境處的淇門鎮。衛輝古稱牧野是遼闊的牧野古戰場所在地位置在淇河以西。所以比干夫人陳氏奔於牧野之長林石室而生男名堅武王滅紂後賜姓林這個命氏的地方理當於此。

最近衛輝文物部門在衛輝市西部太行山餘脈的獅豹頭鄉龍臥村發現了「長林石室」的山洞。該洞位於龍臥村西老岩絕壁上依方山臨滄溪上有千尺鷲峰深山峽峪下是逶迤不息的滄水。沿著山間的蹊徑攀崖穿林約離山問公路地南百米高有兩處背倚懸崖的山洞山民叫「香泉庵」股股清泉沿石流下泉是雨水由石縫滲入的。兩洞大小不一大深約3廣約四十平方一洞小深約2廣約十平方洞外平地蒼郁的綠樹簇擁俯視左右山嶺環抱長林莽莽確有「龍臥」的靈氣山村的名字叫「龍臥村」。據當地山民講年老人傳説:比干夫人逃於此香泉庵避難生下遺腹子取泉為名以林為姓。這一考古發現更進一步證明了林姓發祥地的準確地方和方位。也證明了台灣近期出版的《林姓大宗譜》所載:「林氏始祖堅公生於長林石室即今河南省淇縣淇河之西。」是很嚴謹的考證結论。

衛輝市獅豹頭鄉與淇縣僅有一山之隔。淇縣的縣城距香泉庵不過二十公里之遙比干夫人陳氏一夜出逃的里程完全可以遁隱於此。衛輝與淇縣接壤處登上殷紂王當年敗師所經過的東老雕頭巍巍的峭壁向淇縣北十五里雲煙叢林深處的鹿台遠眺便會判斷從帝辛暴君自焚的鹿台逃匿於此的可能性。另外附近一帶的歷史遺跡可以引人進行歷史回顧獅豹頭鄉的正面村和里峪村山嶺頂有紂王店和皇姑庵遺存的明清石碑記載説紂王店是紂王被武王率領的周軍打得敗逃時稍做喘息的地方。皇姑庵是紂王的女兒躲避周軍的山洞衛輝城西十五里唐庄有二仙廟是紂王的兩個妃子被周軍俘獲以後自盡的地方。衛輝城南有「三仁」(箕子微子比干),是商朝遺民在故園廢墟上膜拜祖先的地方。聯繫這些文物見證,便會很自然地想見當年比干夫人陳氏身懷六甲星夜從朝歌出逃遁息這裏的艱難險景也會使人想像到比干之子比堅危難之際天降於斯的驁世之舉總之古代的長林石室便是今日衛輝的香泉庵這裏就是中國林姓旳發祥地。

【开林太始祖殷太师比干公传略】

比干姓子,名干是商朝沫邑人(今河南衛輝市北)。生于公元前一千零九十二年農曆四月初四日。是鼾轅皇帝三十四世孫商朝末年皇帝(紂王)的親叔叔因封于比地稱為比干。于公元前一千零二十九年因忠諫紂王昏君無道被紂王剖心而死終年六十三岁。

比干自幼聰慧博學多才二十多歲即以王子身份位列朝班。官居少師亞相既是輔佐哥哥皇帝帝乙的政務大臣又是教扶侄兒皇帝帝辛(紂王)的元老忠君、愛國、愛民是商朝末期的國家棟梁。率領眾臣處理朝綱國泰民安使商朝王國達到鼎盛的時期紂王江山鐵桶一般之稱。

隨著國力強大經濟繁榮紂王開始腐化奢侈修鹿臺重刑闢疏賢臣殺賢良親小人壞朝綱流灑為池懸肉為林朝朝笙歌夜夜漫舞不理朝政以致民怨沸騰眾叛親離。比干言:臣正君邪國患難治,觀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諫不從且死忠之至也。至紂王享樂之所摘星臺泣血陳河犯顏強諫接連三日不去。紂王質問其何以膽敢如此比干答: “ 持善行仁義所以自持。紂王勃然大怒說: “吾聞圣人心有七竅信諸命人剖比干之心觀之比干說: “比干在商朝在比干死商朝亡比干當眾剖心而去。

比干遇難第二年周武王舉兵伐紂滅商固感嘆比干忠諫仁義即命大將宏天封比干墓派員找尋比干遺腹子名泉因其生于長林石室遂改泉名為堅賜姓林氏襲封博陵公爵食邑清河是為林姓始祖殷太師比干公為林氏太始祖。

(文摘錄自中國新鄉紀念比干誕辰3100周年比干, 比干廟比干文化的闡述)

【太始祖妈英烈夫人】

殷比干出生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乃商湯後裔、商王文丁之子、帝乙之弟、紂王之叔父。子姓名干因封地在比(今山東淄博一帶)故名比干。生於文丁四年農曆四月初四日。於帝辛戊寅歲(公元前1048)農曆十月廿五日遭紂王剖刳之害而殉國。

關於比干夫人說法不一。有的記載比干夫人為媯氏有的記載比干正妃為陳氏次妃黃氏。筆者認為比干生活時代陳姓尚未產生應稱媯氏無疑。

商朝末年少師比干因忠諫被紂王殺害累及全家要滿門抄斬。當時比干正妃媯氏懷孕三個月為了保住比干的血脈媯氏忍辱負重攜帶四名婢女星夜逃出朝歌跑到京郊南邊太行山南麓牧野的一處山林裡避難於長林石室中公元前1048年生下一子取名泉。是時有追兵在京郊搜索一路上騷擾百姓殺害生靈。媯氏跪求蒼天: “長林長林請您保佑我母子平安避過這埸災難

公元前1046周武王誓師東征伐紂商周兩軍會戰於牧野武王在這裡消滅了商軍主力推翻了紂王的統治。

武王滅商後,建立了周朝他派人整修比干墓又派人到處尋找比干的遺腹子。於是媯氏攜子泉歸順武王。武王打算給林泉封以新爵媯氏堅辭不受。武王因林堅乃商湯之後少師遺腹子即恢復比干的舊爵封給林泉。媯氏被武王封為英烈夫人

媯滿(陳胡公)被武王封於陳(今河南淮陽) 後代子孫以陳為姓為陳氏始姐。林陳歷經三千餘年的血緣關係成為祖表親。

武王賜比干的兒子泉為林姓改名為堅。武王封堅公為博陵公命為三監食邑博陵二千戶。自此林堅成為林始祖博陵郡是林姓始祖的發源地。堅公的後代就在西河一帶繁衍生息。所以林姓郡望為西河。

(轉載自閩南比干廟落成慶典紀念特刊” )


【周受姓始祖坚公史略】

堅公字長思殷太師比干公之遺腹子。

據譜籍記載商朝末年紂王暴虐成性、荒淫無度、朝政日益荒廢、百姓苦不堪言、眾叛親離、微子、箕子皆辭官而去。只有比干公留下來不顧生死入宮苦諫接二連三晝夜不離開。紂王大怒,質問比干憑什么膽敢蚎此? ”比干答道: “為忠持善行仁義。紂王更加憤怒說: “我聽說圣人的心有七竅你相信嗎? ” 於是將比干剖心殺害。

比干夫人陳氏正懷孕三個月恐怕紂王追殺滅后便連夜攜婢女逃難在牧野(今河南衛輝淇縣一帶)郊外樹林的石室中隱避。數月后陳氏臨盆產下男孩名泉紂王再三派士兵到長林搜捕, 終不得逞陳氏夫人母子幸免于難。

比干公遇難第二年周武王率兵攻打紂王商朝滅亡。武王感慨比干公忠諫仁義便封比干墓征夫人陳氏及其遺腹子。因泉生于長林石室故改泉名堅賜姓林氏。襲封堅為博陵公爵食邑清河(今河北省安平縣) 這就是林姓的由來,也就是林姓始祖。堅公生二子載、磋世稱雙桂子孫世代繁衍忠君愛國。由于堅公誕生于長林西河發祥皋公被譽為九龍汶” ,故我林氏宗祠堂號都以西河九龍或以長林命名。

(文摘錄自新加坡林氏大宗祠家族自治會特刊)


【闽林始祖晋安郡王林禄公传略】

公諱祿字世蔭乃長山侯林放公后裔生于武帝泰始十年正月初七日世居江蘇下邳梓桐鄉。西晉惠帝時為安東瑯琊王府參軍隨瑯琊王鎮下邳。永嘉初(公元307)隨瑯琊王司馬睿移建鄴除給事中黃門侍郎。永嘉五年(公元31 1)因杜韜作亂公與甘卓擊破杜韜。祿公累積三年之功拜受招遠將軍散騎常侍郎。

時五胡亂華西晉懷、愍二帝相繼被俘。祿公佐瑯琊王司馬睿即位建鄴(今南京) 匡扶晉室任合浦太守命持符節加賜爵出守晉安溫陵二郡。

東晉太寧三年(公元325)诏歸奉敕晉安郡(今福建)太守。他到任后恩威并施招降納叛鼓勵農桑提倡儒學傳播中原文化很快使晉安郡大治,遠近聞名。

東晉成帝咸和二年蘇峻、祖約叛亂越年攻陷京都。祿公奉命組軍北伐很快平亂建立功勛。祿公披肝瀝膽匡扶晉室分甘倡義檄溫嶠于武昌助陶侃于楚間驅馳南北疲力以死歷經元帝、明帝、成帝、康帝、穆帝五世之良佐可謂晉室勛臣為國盡瘁率于官享年68追封晉安郡王卜葬于溫陵九龍崗穴名龍馬毓奇

晉安林始祖祿公夫人張氏、孔氏皆封為貴人生七子恭、暉、暢、期、雅、暹、景皆顯貴拜官職并成桑梓于晉安。

迨十六世至披公育有葦、藻、曄、薦、著、蘊、蒙、邁、蔇九子均及第同時為刺史俗稱: “唐九牧。祿公是把林姓從北方帶到南方的開基始祖在林姓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應算是在比干公、堅公之后最為重要的祖宗之一我們東南亞一帶的林氏宗親都是晉安郡王林祿公的后裔。

(文摘錄自新加坡林氏大宗祠九龍堂家族自治會特刊)


【天后圣母传略】

天后圣母(媽祖) 林姓族人稱為天后圣姑。據史冊記載天后圣母原是福建莆田閩林始祖晉安郡王林祿公第22世孫女父親林愿(惟愨) ,宋朝初年官任都巡檢。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 960)農曆三月廿三日媽祖降生于湄州島上初生時屋頂呈現紅光異香滿室彌月不聞啼聲故取名默娘。自幼聰穎靈悟喜讀佛書成人后窺井得神授符籙細心研讀於是識天文、懂醫理相傳可蓆渡海預知人休咎事

媽祖賦性仁慈事親至孝急公好義樂于助人常為鄉人治病除邪深受鄉人愛戴和崇敬。北宋雍熙四年(公元987)農曆九月初九日重陽節登山羽化升天享年28歲。此后媽祖常顯靈在海上救助苦難航海者如遇風險只要虔誠禱告祈求媽祖保佑媽祖便聞聲而至使遇難者逢兇化吉於是極得人們信仰。因為她的靈異成為中國沿海和航海者的保護神航海者或漁民船頭必設備媽祖神位護航。

據資料記載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 路允德出使高麗 (朝鮮)途中船遇狂風巨浪八舟七溺惟有路允德祈求媽祖保佑忽然一道紅光出現只見一朱衣女子端坐桅間瞬即風平浪靜終于平安脫險。

明朝永樂初年(公元1403)鄭和下西洋時因媽祖庇佑有功奉旨遣官修整媽祖廟。宣德六年鄭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前親自與地方官員備辦木石,再次修整湄州島祖廟。今之湄州島祖廟屢經歷朝帝王派員督工修建已成為一座擁有99間齋房號稱海上龍宮的雄偉建筑群。

關于媽祖顯靈救難的事跡很多宋、元、明、清歷代帝王均有封賜清康熙時封為天妃后來再加封為天后故各地信徒均稱媽祖為天后圣母

返回顶部

砂拉越美里省林氏宗亲会 Persatuan Klan Lin Bhg Miri
Lin’s Clan Assocaition Miri
Lot 1785, Block 5, MCLD, Jalan Persatuan, Lorong 9, Krokop, P.O.Box 2246,98008 Miri, Sarawak

QRCode




Copyright © 2016 砂拉越美里省林氏宗亲会 / Lin’s Clan Association Miri / Persatuan Klan Lin Bhg Mir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