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络资料
CONTACT INFOMATION
巴生滨海吴氏宗亲会
Persatuan Keturunan WU Pantai Klang

 

公会地址:
15B, Lorong Landsan, Bukit Kuda,
41300 Klang, Selangor

 

手提号码:010 - 545 8354
联络号码:03 - 3342 1095
电邮地址:wupantaiklang@gmail.com

 

公会地图:

GPS 坐标:3.046145"N , 101.458176"E
吴氏的历史渊源:

吴氏的开姓祖
(泰伯公)

太王长子,吴氏开姓始祖,原姬姓,殷祖甲十八年(西纪前1261年)公四十五岁时同弟仲雍公为让父王之位于幼弟季历,遂逃至荆蛮居焉,即苏州无锡县界渤海郡梅里村,建国自号勾吴,公生於殷高宗武丁四十年,卒於殷帝乙四年,享寿九十一岁,在王位四十七年,周武王追封吴伯,晋明帝追封三让王,明太祖敕封神。

吴氏的传世
(仲雍公)

太王次子,字执,号虞仲,吴姓传代始祖,殷祖甲十八年与兄泰伯公并有让德同逃荆蛮,公生於殷高宗武丁四十四年庚子,卒於帝乙九年,享寿九十二岁,泰伯卒无嗣,袭兄王位,在位六年,妃万氏生二子,长曰季简,次曰居简。

吴氏的继世祖
(季札公)

号季子,寿梦公弟四子,周灵王廿五年,公卅岁受封於延陵(今江苏省武进县)故曰延陵季子,又封州来(今安微省凤台县),又曰延州来季子,受命聘鲁观周乐,又出使齐晋郑卫,通过徐国,徐君好公佩剑,口弗敢言,公心知之,为使上国末,及还徐君已死,乃解其剑挂於徐君冢树而去。公生於周简王十年,至周敬王卅五年,卒於丹徒县(今属江苏)享寿九十二岁,葬武进县北七十里申浦之西,孔子题其墓曰:“呜乎有吴延陵季子之墓”。配高氏,生二子,长征生,次重道。

據《中華姓氏通書》記載,吳氏出自姬姓,乃黄帝之後。黄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故以姬爲姓。黃帝傳至第十七世孫名古公亶父,是處在商朝武乙時期的公元前十一世紀,西北戎狄遊牧民族逐漸強大起来,古公亶父部落經常遭受戎狄的駱耰、威脅和侵犯。因此他決定進行一次大遷徙,古公率領族人渡過煙波浩渺的漆河和沮河,翻越巍峨的梁山,南遷往歧山的周麻地區(今陕西岐山縣)。

古公亶父定居岐山後,改變草原的遊牧民族風俗,營造城廓和村邑,同時在氏族組織的基礎上開始建立國家各種管理機構。因治理得當,生產發展,部落逐漸強大,得到商王朝認可a《竹書紀年》記載,“武乙(商王朝)六年,邠遷岐周,命古公亶父,賜以岐邑”。因爲地處周原,故姬族從此稱周人,建立的國家稱周王國,古公亶父稱周太王。

古公亶父生子有三,長子太伯(亦作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歷。季歷生子名姬昌,天生聰明能幹,顏有侓人氣質、王者風度。古公亶父對姬昌特別宠愛,另眼相看,曾傳言:“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意思是若要周族興旺發展,必須姬昌來繼承管理。但按當時氏族的傳統,傳位須傳給太伯,姬昌的父親季歷排行第三,不可能傳至姬昌。姬昌也沒有繼承周家天下的機會。古公亶父既不願違背氏族的規矩,又不能按照自己的心意傳位而十分苦惱,终日雙眉緊鎖,郁郁寡歡。雖然太伯願意讓位給季歷,但古公亶父又感覺ë#23565;不起太伯,痛苦難以自拔,逐漸憂思成疾。太伯見狀,托辭爲父親尋藥医病,帶二弟仲雍往陝西吳山(又名吳撳或北吳),一去不回。

不久,古公亶父病逝,爲了氏族的傳统,臨終留下遺嘱,日後太伯回來時,要季歷把王位讓給太伯。太伯、仲雍聞父死訊,回來奔喪,極盡孝義之道,待父親安葬後,季歷遵照父親遺命,要將王位讓給太伯,太伯堅持不受,季歷又遵父命要太伯接位,太伯多次避讓不成,只好帶著二弟仲雍再次出逃。爲表示決無反顧之心,太伯、仲雍帶著小部份族人從陝西西部出發,一路跋山涉水、披荊斬棘、辗轉遷徙,最後到達長江入海處的江蘇無錫地帶。太伯出逃時着傳話說:“我己到勾吳,改從吳人断髮紋身,已成刊余之人,再無资格回周當宗庙社稷之主了”。到東周列國之時,被尊爲中華民族 之聖人的孔子讀到這段歷史時,拍案驁呼“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在孔子看来,太伯的品德已到了極高境界,人世間再也找不出什麽詞語來形容他的美德了。此就是吳氏“三讓帝王”由来的典故。司馬遷撰寫《史記》時將吳姓列爲“吳太伯世家第一”。
太伯的高風亮節感動了荊蠻,“荊蜜義之,從而歸之者千餘家”。於是,太伯在中國東南長江三角洲地區重建國家,國號依舊稱“勾吳”,並在江蘇無錫市東南梅里(現名梅村榔)營建早期城市作爲都城。
太伯奔吳,給落後的江蘇地區帶來了北方文明的“種子”,在新的生存環境中,將中原先進的文化生產技術傳授給勾吳人民,他們不畏難辛,勇於開拓,和當地人民同難苦、共命運,數十年之後,生產發展,人民殷富,在江蘇地區牢固地紮穩腳根,爲後世強大的吳國打下基礎。

相傳太伯去世後,吳人無不悲慟、哭聲震天,百姓爭相向他的遺體敬獻鲜花。太伯生前傳授吳人種麻,於是大家採一束繫於腰間,以表達人們對太伯的敬仰和哀悼。這一風俗歷經數千年,在民間至今流傳,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爲去世的長輩披麻戴孝的喪葬禮俗。

吳人爲了紀念這位偉大開拓者的不朽功勅,將他在梅里的居所改爲祠廟,這就是今天的“泰伯廟”。老百姓也把它稱“讓王廟”。大殿前有明代修建的石牌坊,上書“至德名邦” 四個大字,醒人耳目。唐代著名詩人陸龜蒙曾和泰伯廟詩句頌之:“故國城荒德未荒,年年椒尊溫中堂。通来父子爭天下,不信人間有讓王”。後代詩人墨客,多有頌泰伯廟的詩文遠墨。

仲雍和太伯一起奔赴江蘇,太伯去世後,因其無嗣,仲雍接任勾吳國君,繼承哥哥開拓的事業。仲雍去世後,葬在江蘇常熟縣西北的虞山上,至今吳仲雍的墓廬仍在。墓前有三道石牌坊,第一道牌坊是清朝乾隆年間立的,上書“敕封先賢仲雍墓門”;第二道石牌坊正面是江南督學使曹秀先題的“南國恭友”;第三道石牌坊正面是“先賢虞仲墓”五字,兩側石柱中刻一楹聨,其文是:
一時遜國難爲弟,
千載名山遝屬虞,
仲雍同樣爲常熟一帶人民所敬仰。
太伯和仲雍逃離畋山後,三弟季歷接任王位,季歷亡,傳位姬昌,經姬昌幾十年經營奮發後,周族非常強大,爲兒子姬發滅商打下堅實基礎。在姬昌亡故幾年後,姬發聯合諸侯推翻了商王朝,建立周朝,追封父親姬昌爲周文王,自立爲周武王。武王滅商之時,太伯、仲雍開拓的吳邦己歷四代。仲雍生季簡,季簡生叔達,叔達生周章和仲,武王尋找到仲雍的傳人時,周章已經繼承父位,成爲荊蠻勾吳的首領,武王正式封周章爲勾吳國君,又將周章之弟仲封於周原之北夏墟。仲以國得姓,是爲虞仲。

周章受周武王正式封蹣爲勾吳國君後,追认太伯爲吳國(吳姓)第一代始祖。

周章後嗣綿绵不絕、歷經400餘年,至仲雍的第十九世孫壽夢,吳國已成爲擁有江蘇、浙江、安徽等地部份地區的泱泱大國,兵強國富,自稱爲王。

吳王壽夢生四子,長褚樊,次餘祭,三餘昧,四季札。季札賢且心地善良,仁義禮信,四德俱全,從小深受父親籠愛,也爲兄弟們愛戴。吳王壽夢在位時,也像先祖周太王一樣,有讓季札燔王位的心意,臨終時以未立季札爲嗣而深感遺憾。公元前561年,壽夢去世,諸樊以長子身份臨時攝政,喪事完畢,便和衆弟商量,決定廢長立少,將王位讓給季札,並受到吳國王室的一致擁護。不料季札卻像當年太伯一樣出逃鄉下。諸樊不得已继位爲吳王。他與衆弟商議,決定王位的繼承法以兄終及弟,最後一定要傳給季札,實現父王壽夢的遗願,所以吳王諸樊即位後,行事舉止骑姿輕慢,不畏鬼神,但求速死。公元前548年在攻打楚國的盟國巢國時,諸樊親自上陣,輕死冒進,終於中箭重傷。臨終時仰天長笑,十分欣慰,並遺命弟弟餘祭:“必以國及季札”。

餘祭繼位吳王後,也只抱著一個心願,盡快傳位給季札,因此他在位17年,金戈鐵馬,耀武逞威,南攻越國,西侵強楚,接納齊國流亡者慶封,並將公主下嫁給他,以此結仇強齊。餘祭攻打越國時,俘獲一批越人,餘祭對他們施以閹刑,然後派他們守護船隊,公元前531年,餘祭在視察船隊時,被看守船隊的越國受刑者剌殺身亡。

按照原定計釗,由三弟餘昧承接王位,餘昧也像兩個哥哥一樣,依然自暴自棄,輕生樂死,只在位四年便溘然長逝,臨终時叫来季札,遺命傳位於他。要了卻父親和兩個哥哥的心願。季札聞命,痛哭流涕,感動之餘,更覺愧不敢受此厚愛,在余味去世後,再一次違命不從,逃到螂下躲避,有意將王位傳給侄兒,以報答兄長一片愛心。這樣,吳人找不到季札,不得己立餘昧的兒子吳僚承嗣吳國王位。

以後因而衍生了 “專諸剌王僚”、-要離剌慶忌”、“闔閣爭霸”、“夫差亡吳”等等很多曲折故事。

再說季札回避王位,逃到延陵乡下,耕田種地當农夫,長兄諸樊在位時就己經將延陵一帶的地盤封賜給他當釆邑,故時人稱他"延陵季子”。

據正史記載,季札賢名遠播列國,生五子,除長子早逝,其餘四子個個有德操,多才華,人丁繁衍發達,宗族日益昌盛,分衍的後嗣遍佈大江南北,大部份都以吳季札爲始祖神,亦以季札受封地“延陵”稱爲派系。在衆多的吳姓傳衍中,還分衍出濮陽、陳留、吳興、汝南、長沙、武昌等望族及派系。

吴氏网站连接
 - 马来西亚吴氏宗亲总会网站
http://wu-malaysia.gbs2u.com
 -麻属延陵(呉氏)联合会网站
http://yenlengmuar.gbs2u.com
 -马六甲延陵联合会(吴氏宗祠) 网站
http://malaccayanleng.gbs2u.com
 
 
 
Web design by
You are visitor number

Free Hit Counter

 

© Copyright 2016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