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蕉岭同乡会 PERSATUAN CHIEW LIANG MALAYSIA.

蕉岭历史与文化:


蕉岭县
旧称: 镇平县
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隶属行政区: 中国广东省梅州市
建置时间: 明崇祯六年(1633年)建镇平县,民国3年(1914年)
镇数: 8
方言: 客家话
地理:总面积 957平方公里
人口及經濟:总人口(2009) 227775
其它
邮政编码: 514100
电话区号: +86 (0)0753
车牌首号: 粤M
蕉岭县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上游,属于梅州市管辖。东边和南边与梅州市梅县区相邻,西边与广东省平远县相邻,北边与福建省武平县、上杭县相邻。总面积为957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为22万。县政府驻地在蕉城镇。

蕉岭县 - 蕉岭概况
蕉岭县,古称镇平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上游,西界平远县,东南与梅州市梅县区接壤,北与福建省武平县及上杭县相连,县境东西宽39公里,南北长51公里,205国道南北贯穿,扼闽粤公路交通之咽喉。全县总面积957.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7.47万公顷,耕地7433公顷.我县地质构造复杂,素有“八山一水一田”之称, 县境四面环山,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山地、丘陵、盆地的比例约为6:3:10。
县内最高峰为金山笔(海拔1170米)其次,有皇佑笔等,境内河流属韩江水系,主要河流韩江二级支流石窟河在县境内长61.4公里,集水面积728.2平方公里。石窟河流域(含其支流高陂河、柚树河、石扇河、广福河、溪峰河)是蕉岭县较大的盆地和主要耕作区。耕地约10万亩,居住人口17余万人。

其他河流还有高思河、南河、北河,亦分别冲积成山间小盆谷。县内属亚热带海洋 性季风气候。夏长冬短,气温高,雨季长,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矿产资源主要有锰、铁、铝、钨、铜、铅、锌、锡、煤、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石英砂、稀土等。全县辖10镇共有97个村民委员会,1380个村民小组。县境内还有市属蕉华管理区。2000年末全县总人口225465人,居民族属主要汉族客家人,占总人口的99.98%;有极少量从外地迁来的少数民族,只占总人口的0.02%。另有旅居海外侨胞约8万人,台胞40余万人。

蕉岭县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水泥、电力、电池、造纸、服装、酒业、锰制品、重钙粉、木制品等支柱产业,工业得到快速的发展。2003年蕉岭县GDP实现22.96亿元,同比增长10.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2亿元,比增15.2%,财政收入8968万元,增长26.3%,共达成120个招商项目。这些经济指标的增长幅度是近十年来增长幅度最高的一年。蕉岭继续朝着加快发展企业、农业及城市步伐三方面发展为目标。

历史
蕉岭春秋战国时期属“百越之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蕉岭属南海郡龙川县。
明崇祯六年(1633年)建县,名镇平县。民国3年(1914年)镇平县改名为蕉岭县。
1965年蕉岭县属于梅县地区,1988年蕉岭县属梅州市管辖。

民族
蕉岭县以汉族客家人为主,有少量少数民族。

语言
蕉岭县大部分居民讲客家话。

交通
205国道、天汕高速公路从境内通过。

旅游
蕉岭县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蹟有长潭旅游度假区[丘逢甲]故居、龙潭飞瀑、蓬莱仙境、高台庵等。
相關人物
丘逢甲, 罗福星, 林修明 ,丘成桐, 谢晋元, 楊思琦,林柏森

蕉岭县 - 历史沿革
1914年设县,因县北有蕉岭而得名。2000年,蕉岭县辖12个镇:蕉城镇、兴福镇、新铺镇、高思镇、长潭镇、三圳镇、文福镇、广福镇、徐溪镇、蓝坊镇、南礤镇、北礤镇。总人口人,各镇人口: 203173 蕉城镇 51803 兴福镇 27068 长潭镇 7663 三圳镇 14402 新铺镇 30419 徐溪镇 5875 文福镇 17443 广福镇 13582 蓝坊镇 9261 高思镇 5164 南礤镇 6366 北礤镇 7066 华侨农场虚拟镇 7061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蕉岭县辖12个镇(蕉城 广福 文福 新铺 三圳 北石 南石 蓝坊 高思 兴福 徐溪 长潭),97个村委会、8个居委会。

截至2003年5月16日,蕉岭县辖10个镇(兴福 长潭 蓝坊 南礤 北礤 蕉城 广福 三圳 文福 新铺),共有9个居委会、97个村委会,1514个村民小组。面积975.1平方公里,人口22.53万。
2004年10月,蕉岭县撤销2个镇:兴福镇河东片的东山、湖谷、龙安、叟乐、高畲5个村委会并入蕉城镇,兴福镇河西片的堑垣、浒竹、上村、神岗4个村委会并入长潭镇;北(上“石”下“示”)镇并入南石示镇。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蕉岭县辖8个镇(蕉城、广福、文福、新铺、三圳、南礤、蓝坊、长潭)。

蕉岭地形
蕉岭县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岩石类型主要有砂页岩、侵入岩、石灰岩、变质岩等。这些岩类构成山地、丘陵、盆地等地貌。县境四面环山,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山地、丘陵、盆地的比例约为6:3:10。

蕉岭山脉
蕉岭县境内山系排列有序,山脉走向有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两类。共有五列山脉。这些山脉是本县众多溪河的分水岭。河谷低地也大至分布在这些山脉中间。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金山笔(1170米),全县最高峰;皇佑笔(1150米)、铁山峰(1164米)、大峰嶂(1092米)、小峰笔(1057米)、樟坑岌(1020米)等6座。

蕉岭水文
蕉岭县境内河流属韩江水系,主要河流韩江二级支流石窟河在县境内长61.4公里,集水面积728.2平方公里。石窟河流域(含其支流高陂河、柚树河、石扇河、广福河、溪峰河)是蕉岭县较大的盆地和主要耕作区。耕地约10万亩,居住人口17余万人。其他河流还有高思河、南河、北河,亦分别冲积成山间小盆谷。

韩江:韩江源于广东省紫金县白山栋流经大埔县的三河坝与澄江汇合后称韩江,全长400多公里,是广东省的第二大江。韩江古称恶溪、鳄溪,因鳄鱼出没而得名。差干河、柚树河和石正河3条水系,为韩江二级支流。差干河县内集雨面积479.9平方公里,河流长度71.16公里;柚树河县内集雨面积767平方公里,河流长度77.9公里;石正河县内集雨面积95平方公里,河流长度31.7公里。
韩江,位于广东省东部,是前潮汕地区(包括现在的广东省梅州地区的大埔县、丰顺县,潮汕地区的揭阳市、汕头市、潮州市)各民系人民的母亲河。

蕉岭气候
蕉岭县境属亚热带地区海洋性季风气候。夏长冬短,气温高,雨季长,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21.7℃,1999年平均气温为21.7℃,是蕉岭县第二高温年(仅次于1998年的22.1℃),历年最高气温为39.2℃,1999年为37.7℃,极端最低气温为-2.4℃。1999年为-1.9℃,县境各地全年降雨总量1304.9mm,日照时数1741小时,12月20日一27日连续8天的低温霜冻冰冷天气使农业生产特别是使果树遭受了较大的损失。

蕉岭自然资源
蕉岭县总面积957.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7.47万公顷,耕地7433公顷。矿产资源主要有锰、铁、铝、钨、铜、铅、锌、锡、煤、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石英砂、稀土等,尤以石灰石居多,资源储量约10亿吨,煤储量约450万吨,锰储量约240万吨,花岗岩储量约2700万吨。水力资源10万千瓦以上。野生动物资源丰富,药用植物有288个品种,分隶95个科。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主要有长潭、丘逢甲故居等。长潭风光是"南粤百景之一,列入广东"九五"开发计划的长潭旅游区建设已初具规模。

学校
初中:新铺中学、同福中学、徐溪中学、广福中学、逢甲中学、蓝坊中学、南(北)礤中学、高思中学、城镇中学、蕉华中学、镇平中学、实验中学、蕉岭中学(初中班)
高中:蕉岭中学、华侨中学
中专: 技工学校

蕉岭县 - 乡镇简介
蕉城镇

蕉城镇是蕉岭县的县城所在地,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是省定的中心镇,东边靠山,西面临河,205国道和在建的天汕高速公路贯穿全境。辖区总面积达57.68平方公里,下辖樟坑、横岗、城郊、黄田、金星、陂角、东山、湖谷、龙安、叟乐、高畲11个村委会,城东、城南、城西、城北4个居委会,总人口达7万人。

广福镇
广福镇在蕉岭县城北端20公里处,是闽粤两省的接合部。东邻福建省武平县岩前镇,南邻本县文福镇,西接平远县泗水镇,北连福建武平县中赤乡。清康熙年间,里人在黄竹溪畔建有庙宇一座,因地处广东福建交界处,故取名广福寺,广福镇由此而得名。全镇共辖有10个村委会124个村民小组及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4121人,总面积107.3平方公里。

文福镇
文福镇位于蕉岭县城以北12公里处,是近代抗日志士、爱国诗人、教育家——丘逢甲的故乡。全镇总面积122平方公里,管辖乌土、红星、鹤湖、白湖、长隆、坑头、暗石、逢甲8个村委会(142个村民小组)和1个居委会。至2005年底,全镇总人口19031人,其中农业人口16747人。

新铺镇
新铺镇位于蕉岭县南部,横跨石窟河东西两岸,东接梅州市梅县区白渡镇,南临梅州市梅县区石扇镇,北与本县三圳、华侨农场相连,西界平远热柘镇。辖尖坑、 长江、狮山、同福、矮车、油坑、潘田、福岭、矮岭、镇郊、居委、象岭、金沙、下南、南山、北方、徐溪、高乾、东坡、黄坑、黄沙、三坑 21 个村委会、 1 个居委会;现有 11008 户,总人口 42581 人。

三圳镇
三圳镇行政区域面积9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65公顷,山林5066公顷,辖九岭、芳心、招福、福北、河西、顺岭、台塘、铁西、东岭9个村144个村民小组和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共4316户16831人(其中农业人口3916户15763人)。

南礤镇
南礤镇位于梅州市蕉岭县的东部,距县城22公里,与福建省的武平、上杭两县以及和梅州市梅县区松源镇毗邻,下辖步上、富足、南礤、甲华、白水、左槐、插峰、蓝源、石寨、皇佑、三泰、金山、岭背、尚田、洋山、多宝等16个村民委员会,全镇总人口18685人,全镇耕地面积614.6公顷,山林面积1.5万公顷。

蓝坊镇
蓝坊镇位于蕉岭县城东部,距县城6公里。总面积13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总 面积776公顷,山地面积10319公顷;辖11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2004年末人口1.8万人 。

长潭镇
长潭镇下辖新泉、白马、高陂、麻坑、长潭、长东、百美、堑垣、浒竹、上村、神岗11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157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4846户17420人。

蕉岭县 - 习俗风情
祭祀习俗

旧时,老人逝世,俗称“过身”;安葬,俗称“还山”。葬礼亦有许多繁文缛节,有钱人家还要延僧诵经(俗称做斋)。蕉岭县用棺木土葬为尚,今已除旧习实行火葬,祭祀,蕉岭各姓均有祖祠,设于县城者为宗祠,设族中曰家襟祠亦称祠堂。祭祀祖先分春祭与秋祭,春祭主要为扫墓形式,秋祭在八月,每姓各有祭日,从八月初一至秋分为止。但也有部分地区祭祀祖先日期七月半或其他时间。

客家酒习
客家人十分好客,每当亲朋戚友到来,他们都喜欢以家酿米酒相待,这种米酒又称“水酒”,如是初开坛提取的酒,称之为“酒娘”。这种“酒娘”好喝,度数虽然不高,但后劲大,容易醉人。他们在喝酒时,很注意礼节。

客家人喜欢使用四方桌,俗称“八仙桌”,一种可供八个人同坐的木头桌。上座时,他们很重视席位的安排,一般按亲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坐。宴席间的大小位,是这样安排的,如正厅只排有一张桌子,这时以面对大门的左侧为首位,右侧为第二位。然后从左到右,穿插论序,面对正厅的右侧为最小。如果安排二张桌子,这时候以左边桌位为大,右边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称之为“一品席”,这种情况,以首席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间第一回斟酒(亦称筛酒),是按尊卑长幼次序先后斟酒,最后再给自己斟酒。酒斟好后,酒壶嘴不能对客人,要对着自己,否则就是失礼。敬酒时,敬酒者要站起来,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诚意),右手举杯讲几句祝颂的吉祥语,并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迟到,视不同情况罚酒1-3杯,妇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离席。

客家人喝酒时,为了增添酒兴和热闹气氛,在各种宴会场合,或俗、或雅、或简、或繁,都有猜拳助兴的习俗。猜拳时还有一些规则,比如出三时,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时,大拇指要侧向,不能往上翘。出二时,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时要侧向,不能象灯驳壳枪一样食指指向对方,以表示礼貌。

客家人酒令,具有丰富的知识性。猜拳的数字从零到拾,如猜中双方所出的手指合计数,即为胜方。如双方同时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采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一”时叫“一品高升”;猜“二”时,叫“两家和好”;猜“三”时叫“三星高照”;猜“四”时叫“四季发财”;猜“五”时叫“五子登科”;猜“六”时叫“六六顺心”;猜“七”时叫“七巧成图”;猜“八”时叫“八仙庆寿”;猜“九”时叫“九久长长”;猜“十”时叫“十全十美”。所以喊的就是吉祥语。 喝酒猜拳时,一般以三杯酒为一组,输拳者喝酒,三杯酒喝完就算过关。如余兴未了,可再来一组或几组。如需请人代拳、代酒,应和对方协商,,征得对方同意才行。除了猜拳斗酒外,还有出手指点数字斗酒,做法是席间指定一人为首,按大家所出手指的总数,算到谁,谁就得喝一杯,例如大家所出手指是六,从为首者算起,到第六位即为喝酒者。另外也有“转汤匙”斗酒的,桌中摆一个汤匙,由一人旋转汤匙,待汤匙停止转动时,汤匙柄指向谁,谁就得喝一杯。除外还有“猜单双”斗酒的,在手心中任意放入一枚或两枚硬币,让别人猜单、双,输者喝酒。

客家人酒令花样多,有文化的人还喜欢“字词令”(包括地方特产令、农谚令等)、“诗词令”,此外还有“通令”(多是别出心裁,涉及意趣,令人忍俊不禁。),包括猜谜等。客家人喜欢通过酒规酒令、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游戏,增添酒兴,消除寂寞困倦,直至尽欢尽醉。

生产习俗
以耕田为主业,禾分早晚两季。农忙时村人互帮互助,不计报酬。男人多外出谋生。理家与耕作由妇女担任。传统农具有犁耙、辘轴、脚头、铁扎、禾镰、荡耙、木制龙骨水车等。
妇女上山割草代名叫割鲁萁,客家妇女鲁萁担最有特色,一担鲁萁二头共八捆,用竹杠勾索绑担,四平八稳,旧时,园中种苎,妇女用其织为夏布,名曰家机布。另种黄麻以编绳,作萝索、牛索等。

蕉岭人嫁娶习俗
解放前,蕉岭人的嫁娶分为“大行嫁”、“童养媳”、“等郎妹”、“二婚亲”。大行嫁,多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程序有定亲、纳彩、迎亲、拜堂闹洞房、做三朝等礼节。迎亲之日,女子穿旗袍、戴凤冠、乘花轿,出嫁时,先行一童桃枝或榕枝开路,谓拖青,男家鼓乐迎亲,花轿到男家后,新郎要踢轿门扶新娘入屋拜堂成亲,旧时小户人家生有男孩后,就向邻近外姓人捡(收)一女孩,俗谓“细心舅”。

待成年后于除夕晚成亲,称圆房,此为童养媳。等郎妹即旧时有些贫苦人家当时自己没有儿子,先买个女孩来抚养,等自己生有男孩后,即配为偶,长大后即行婚配。有的媳妇长到十八岁,“小丈夫”才几岁,故有“十八娇妻三岁郎”的说法。二婚亲即妇女再嫁,旧时多受歧视,新中国成立后,婚事新办,大兴文明之风,有集体婚礼、男到女家、旅行结婚、开茶话会等形式,婚礼简朴而热烈。

蕉岭县 - 自然景观
皇佑笔自然保护区

皇佑笔自然保护区,又名“皇佑林海”,是位于蕉岭城东北部山区,是北礤、南礤、文福三镇边沿的皇佑笔下,面积1466.7公顷,森林蓄积量为7万立方米,区内辖皇佑笔林场,于1956年创办,全场干部职工138人。1986年定为县级自然保护区,1999年11月升为梅州市级自然保护区,现正申请为广东省级自然保护区。皇佑笔自然保护区群山起伏,沟壑纵横,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有海拔1170米全县第一高峰金山笔,海拔1150米全县第三高峰皇佑笔和海拔800多米的樟坑栋、贵人峰等著名山峰和自然景观。

区内植物群落结构层次明显,附生植物较多,有保存完好的常绿阔叶林1066公顷,有维管束植物123科398种,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杪椤,二级保护植物百年巨型禾雀花,此花的底部藤根胸径达36厘米,遮幅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此花的发现在我市尚属首次,在全省也属罕见,三级保护植物半枫荷、金毛狗等。在皇佑庵侧有一处约有99株的佛像树群,近看如栩栩如生的弥陀佛和菩萨。还有神形似初生婴儿的人面竹等。野物动物资源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云豹、蟒蛇、熊猴,二级保护动物穿山甲、猴面鹰、大灵猫、灵猫等。皇佑笔自然保护区有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和自然景观。

区内优秀的生态环境、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源、品种多样的山果野菜、种类繁多的生物品种,奇峰异物,已成为集野营、登山、观赏、探险、狩猎、垂钓、摄影等森林旅游胜地,登上金山笔,极目四望,茫茫林海,松涛滚滚,涛声不绝,好似奏出一部分大型的雄壮交响曲,成为人们认识大自然、拥抱大自然的旅游观光好去处,每年有3万多人次游客来旅游观光。

长潭旅游胜地
长潭旅游胜地,在蕉城北面长潭镇白马村西北部,是“南粤百景”之一的旅游胜地长潭胜地,山堤环堵,绿水茫茫,八景名胜,三省名扬,山如巫峡,水似潇湘,景似漓江,移步换景,别饶风光。 这里奇峰突兀,峭壁悬空,两岸青山夹着急流,注入石窟河,直泻梅江,汇入韩江。风景十分秀丽,“长潭夜月”为蕉岭八景之一。长潭境内的“一线天”、“双门阙”、“二姑山”、“滴水岩”、“高台庵”、“浮水月”(指长潭夜月)、“天马山”、“丹九祠”和“阿婆背孙女”等定为长潭八景。

镇山公园
镇山公园位于该县城北端,占地面积7.6万平方米,是目前县城唯一的大型公园。1998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对镇山公园分三期进行改造。镇山公园一期改造工程于1998年9月份动工,1999年2月全面竣工,总投资约150万元。主要改造项目包括革命烈士纪念碑建设、环保纪念标志重新装饰,约1万平方米的园林式绿化及其他附属设施的改造。革命烈士纪念碑高19.98米,占地2000平方米,为该市目前最大的纪念碑。园林式绿化改造是通过把原绿化树种全部更新,改种造型各异、观赏性较强的树种,地面全面铺种台湾草的方式,提高公园的园林艺术性和观赏性。

二期改造工程于2000年10月动工,2001年9月全面竣工,总投资为420万元,改造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改造建设项目主要包括:(1)投资290万元改造环山道路1200米和进行环城公路老虎坑段南侧8000平方米的园区绿化及配套设施建设等;(2)投资133万元改造环城公路老虎坑段长600米道路,铺设人行道彩色砖,安装园林装饰灯。通过进一步完善公园配套设施,提高公园绿化、净化、美化、亮化水平。

三期改造工程已确定了改造规划至长潭东灌圳、北至鸭麻角、南至老虎坑,改造重点为新建活动通道、休息亭和保护好林木等,目前部分改造工程正在即东至205国道实施中。三期改造工程完成后,将进一步完善公园的整体功能,营造“城中有山、山中怀绿”的城市新景观,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更为理想的集“休闲、健身、游览”于一体的休闲娱乐场所。

蕉岭县 - 蕉岭交通
全县有国道42.6公里,省道51公里,县道86.4公里,乡道599.8公里。至2003年底全县通车里程794.3公里,公路密度82.8公里/百平方公里,四级公路通全县105个行政村 占100%,已改造为二级水泥砼路面有国道42.6公里,占100%;省道42.3公里,占83% ;县道86.4公里占100% ;县通镇二级水泥砼路面12个,占100% ;水泥砼路面通行政村80个,占82.5%。天(天津)汕(汕头)高速公路蕉岭段正在建设之中。全县主要有石窟河、柚树河。航道长78公里其中蕉城至河子口56公里,长潭至普潍22公里,石窟河航道交梅江河直达潮州、汕头、澄海一带。新铺港有码头5座,长潭港有码头4座,旅客吞吐量40万人次,货物吞吐量30万吨位; 乡镇渡口5处,渡船10艘74千瓦,渡工20人。

蕉岭县 - 名胜古迹
塔——中国古代佛塔的简称,俗称“宝塔”。用于藏舍利和经卷等。平面以方形、八角形为多。层数一般为单数。用木、砖和石等材料建成。其类型有楼阁式塔(如文福古塔、高思水口塔)、密檐塔(如石寨青云塔)、金刚宝塔(如梅州千佛塔)和墓塔等数种。客家先民向中原迁居南方,具有特殊的客家文化和习俗,从明清以来建了不少各式各样的古塔,而多为楼阁式塔,现蕉岭县仅存4座古塔,成为难得的民族文化遗产。

文福古塔

文福古塔,在文福镇路亭岗,又称路亭古塔。这里,原有一座明代建筑“路亭庵”。清嘉庆年间,县内有许多乡民在附近几个山头开矿,不少人为招邀四方善男信女以旺庵内香火,遂倡建此塔,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荢园矿众集资出力在庵后动工建塔,于道光三年(1823年)竣工。塔平面八角形,七层楼阁式砖塔,高34米。塔腔为壁内折上式,踏跺(楼梯)112级直达第七层,第七层有栏杆约1米高,供人登高眺览。每层有4个方窗,外围内三层砖块作成齿轮形装饰,有万寿花纹。顶端有2米高的宝葫芦形塔刹。塔门用花岗岩石垒成,内面每层用青砖拱成,用木料作梁架。塔内有《登文福古塔抒怀》题壁诗一首云:“秋老凭栏眺八方,聘怀游目送斜阳。江山淘铸英雄辈,民族增辉日月光。文信海洋经战地,若夫丹九忆勤王。缅怀历代诸英杰,青史名留姓氏香。”此塔结构坚固,施工细巧,造形美观,是蕉岭县古塔建筑艺术上的宝贵遗产。1985年2月,公布为蕉岭文物保护单位。

高思水口塔

高思水口塔,在高思镇高南村水口文阁岌上,又称文奎塔。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是一座风水宝塔。平面八角形,为五层楼阁式砖宝塔,高30米。塔身外观壮丽,正面第二层刻有“文焕天人”四个大字,第三层有“天光云影”等字。顶端有宝葫芦状塔刹。塔旁有一碑记,记载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修整此塔及修一条由村中至塔的石路。

建此塔有一段美好的传说,相传古时高思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不知何时,在村上“万石斋”飞来一匹“仙马”,由于不思修道,专门云来雾去偷吃村民和邻村嵩山的农民五谷,农民深受其害。为了镇住“马精”为民除害,村民设法请来一位法师和建筑设计师,齐心合力,在高思南山水口建一座五层宝塔。一天晚上,“马精”又腾空飞出来偷吃谷子,由南山岌嵩山村一带,吃得饱饱,凌晨得意间而归,行至南山上空,突然见下面一座金光耀眼的宝塔,“马精”一惊,一头撞倒悬崖,便从高空坠下,跌死在石罗岌的山坡上,至今仍有“马蹄迹”石景,坠马处称为“跌马排”。这五层宝塔便是今天的水口塔。水口塔为高思镇平添一景。

大革命时期,蕉岭县地下共产党负责人刘安,曾在高思一带活动,多次在水口塔内召开秘密会议,研究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斗争问题。塔内仍保留署名“柳欢”的诗句,抒发革命感情。还有用木炭书写的标语,内容是:“为了生命而……,为了平等而走上革命,为求真理……,到处充满着贫苦……声”。落款柳欢书。据县党史部门分析,“柳安”为刘安的谐音。塔现保存完整,但内部已开始毁坏,极望整修。1985年2月,公布为蕉岭县文物保护单位。

广福古塔

广福古塔,在广福镇乐干村,又称文昌阁。建于清嘉庆年间。原是明代建筑广福寺内,故名广福塔。此塔为广福及岩前村民,为旺寺内香火,集资出力筑成。塔为平面八角形,仿五层楼阁式砖室塔,高24米。第一层塔腔壁厚1.3米,塔腔为壁内折上式结构,共设置72个台阶。顶层结构别具一格,有12条木柱,用红朱油刷,出檐置琉璃瓦顶,塔顶端原有一宝葫芦状塔刹,因遭雷击已毁。此塔各层塔心室损坏,有倒塌之危,极望整修。建此塔有一段传说。
相传古时南岩定光佛得道建寺运树于广福乐干村绿水池附近的山坡上时,见此地双河合水,是个风水宝地,便择此地建广福寺(南岩即福建省武平县岩前镇),广福寺建后再建广福古塔。1985年2月,公布为蕉岭县文物保护单位。

石寨青云塔

石寨青云塔,在北礤镇石寨村水口山上。
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塔呈平面八角形,
仿七层楼阁砖式塔结构,高24米。
沙灰墙,墙厚90公分,塔腔内为折上式。
塔顶有一宝葫芦状塔刹。此塔建筑形制独一格,整个塔无屋檐,外双塔身不见分层痕迹,峭壁削立,青云直上,气冲九霄,故称青云塔。是客家地区少见的密檐塔。1985年2月,公布为蕉岭县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
No.1,Jalan Horley,30300 Ipoh, Perak Darul Ridzuan.

电话及传真:6052545461


电邮地址 : chiewliang1938@gmail.com


农历日历

QRCode
© Copyright 2014 马来西亚蕉岭同乡会 PERSATUAN CHIEW LIANG MALAYSIA.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No.1,Jalan Horley,30300 Ipoh, Perak Darul Ridzuan.
Web design by GDESIGN
您是第

游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