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庵佛祖 (普庵禪師)
普庵禪師出生時,家中就有異香遍佈。普庵禪師幼時夢見一位僧人,以手指點其心窩,隨即不見。普庵禪師從此對佛法產生興趣。
如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一次普庵禪師舉辦法會,人潮鼎盛,公家認為有惑眾之嫌,於是派遣捕快前來調查,突然狂風暴雨,天上顯出巨龍之像,捕快不敢調查,於是折返。
還有一次,普庵禪師應信徒陳天章之邀,為其家舉行水陆法会,只帶領僧徒念了一次《金剛經》就要結束。陳天章不悅,認為普庵禪師太敷衍,普庵禪師於是就又再念了一次《金剛經》。後來陳天章暴斃,但卻在三日後復甦,自稱「被帶到地府,判官責備他『對普庵禪師不敬,多念了一次《金剛經》』」。後來,陳天章又拿了五百两香油錢捐給普庵禪師,而普庵禪師在陳天章背部寫上「施財功據」四個字。最令人嘖嘖稱道的是,陳天章過世之後,一戶甘姓人家的新生兒,背上竟然也出現了「施財功據」四字的痕跡。 | 据说一个李姓道士修雷法有成,认为普庵禅师是妖怪,到禅师处,请求暂住幾时。禅师允诺,李道士便在寺内招雷,欲劈死禅师,然无动静。三日后李道士向禅师告别,禅师说‘你要走,我击天鼓相送。’就以手杖指天,电闪雷鸣,李道士跪地求饶。
普庵禅师在监造慈化寺時,窑工跑来说砖瓦变黄用不了,应该是离此不远的一个道士作邪法。普庵禅师让窑工拿自己的旧袈裟围绕烧窑的烟囱,窑工照办。烧窑的烟直冲道士家,道士抵抗不了,到了第三天,道士到普庵禅师前忏悔,禅师说‘以后不准害人。救人时念我名号,我会助你’。从此当地的道士尊普庵禅师为「教主」,经过闾山派的道士将这种信仰带到閩南、台澎金馬、南洋等地。
普庵禪師甚崇《金剛經》,據說普庵禪師曾花費五年光陰,以血調合金粉,血書了一部《金剛經》,後被供奉在江西宜春慈化寺。此部《金剛經》與臨江慧力寺的蘇東坡《金剛經》碑,號稱江西兩大金剛經寶。
普庵善神术,屡屡为民禳灾去病,救旱抗洪。南宋嘉熙元年,因祈雨封“寂感禅师”;淳佑10年,因救旱加封“妙济禅师”;因禳疫加封“真觉禅师”。咸淳四年,又封“昭赐禅师”,大德四年,加“大德禅师”,皇庆元年加封“慧庆禅师”。
普庵不仅神术高超,其佛学功底亦不比寻常,一册《普庵语录》,明成祖朱棣叹为“其精深也,非想象之可求;其神妙也,非虚空之可似”。明进士邹元标读之,认为其“直接如来正宗”。 至明代时,普庵被抬高到菩萨的地位。明成祖评说普庵:“万行圆融,六通具足,端严自在,变化无方,哲学悟于群迷,普利益于庶类,如溥甘霖于六合,膏泽均沾,犹现满月于千江,光辉旁烛。”永樂十八年(1420年)加封「普庵至善弘仁圓通智慧寂感妙應慈濟真覺昭貺慧慶護國宣教大德菩薩」
在日本臨濟宗寺廟,常在後殿供奉普庵禪師神位,用以降妖伏魔。每月六日,二十日,日本临济宗僧侣要向普庵禅师神位礼拜诵经祈祷寺院平安。
由於普庵禪師的神異性,有些非佛教的闾山派和湖南江西等地道士奉普庵禪師為祖師,號稱「普唵教主」,即「普庵派」(普唵派)。他們供奉的普庵禪師,有無限化身,故其造像有多種:有比丘像,道士像、將軍像、帝王像等。
從事漁業、航海者也常會在船上供奉普庵禪師神位,以保水上平安,普庵禪師也被認為具有某部分海神的功能性。
民間信仰,以紅、黃等色紙寫上「普庵到此百無禁忌」八個字,持至奉祀有普庵禪師之廟中,繞過其香爐,或者取線香呼請普庵禪師,再以此紙繞過香爐,即成為化解禁忌的香火,貼在家中可以改善風水,攜帶於身,可以趨吉避凶。
而普庵禪師在世時所說的真言「普庵咒」,除了被認為可以保佑平安以外,甚至可以驅除蚊、蟲。
|
|
|
注生娘娘
注生娘娘-陈靖姑,俗称“注生妈”,又作“送子娘娘”、陈夫人、临水夫人、顺天圣母。在中国有些地区称之为“送子娘娘”,是闽南、台湾一带最受尊奉的生育之神,主管妇女的怀孕、生产,是许多不孕妇女或怀孕妇女的信仰寄托。 据说朝廷曾封她为都天镇国显应崇福顺意大奶夫人、顺懿夫人等。各种典籍都说陈夫人为福建人,名叫陈靖姑,或陈进故,但有关她的家世,却又有不同的说法。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陈靖姑是唐朝人,祖居福州府罗源县,她的父亲在朝廷官拜户部郎中,母亲葛氏。陈靖姑有个兄长叫陈二相,另外还有个义兄叫人,村里人只好立庙奉祀,每年重阳节要买童男童女二人供祭大蛇。当地百姓苦不堪言。观音燕萨赴群仙会后回南海,途中见福州恶气冲天,知有妖孽为害,于是决心派神人前去除害。她剪一指甲,化作金光一道,直透葛氏之腹,葛氏感孕,在唐大历年间甲寅岁(774年)正月十五寅时生下陈靖姑。陈靖姑生下来时,“瑞气祥光罩体,异香绕闼,金鼓声若有群仙护 送而进者,因讳进姑”。陈靖姑十七岁的时候,带剑斩杀为害一方的毒蛇,除掉了长期危害百姓的妖怪。陈靖姑立了大功,这事传到了朝廷,唐惠宗封她为“顺懿夫人”。注生娘娘的造像,多是左手执簿本,右手持笔,象征其记录家家户户子嗣之事。 | |
|
|
福德正神
土地公又称福德正神,是汉族民间宗教信仰之一,其供奉的土地庙属于中国分布最广的祭祀建筑。土地公本名张福德,自小聪颖至孝;三十六岁时,官朝廷总税官,为官清廉正直,体恤百姓之疾苦,做了许许多多善事。一零二岁辞世。死后三天其容貌仍不变,有一贫户以四大石围成石屋奉祀,过了不久,即由贫转富,百姓都相信是神恩保佑,於是合资建庙并塑金身膜拜,因此生意人常祭祀之。亦有说在他死后,接任的税官上下交征,无所不欲,民不堪命。这时,人民想到张福德为政的好处,念念不忘,於是建庙祭祀,取其名而尊为「福德正神」。土地公信仰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传说土地公最忠厚老实,他常常看到三癞子吃鱼吃肉,而自己连饭都吃不上。一次,他便问三癞子“你怎么天天有鱼有肉 | | 吃?我连饭都没有吃.”三癞子说:“我呀,有个箍子,把箍子箍在头上,人就会头痛,他就会做好吃的给我吃。如果你要吃的,我就把这个箍子借给你用。” 土地公借了三癞子的箍子,三癞子并告诉他要箍那些骑马坐轿的人头上。一天土地公看见一个骑马的人,就把箍子箍到马头上,马立刻痛得要命,拼命往前奔。把土地公累得要死,什么也没得吃。土地公把箍子取下来,把没有得到吃的情况告诉三癞子。三癞子说:“你不要箍在走的,要箍在没走的。”一天,土地公看见稻草扎的人形,他以为是没有走的人,就把箍子箍在稻草扎的人形头上,箍了几天也没有得到吃的,回来又对三癞子如实说了一遍。三癞子又告诉他:“你要箍会慢慢走的人。”一天,一个讨饭的人在路上慢慢走,土地公认为这次看准了,就把箍子箍到这个讨饭人的头上,谁知又箍错了,没有得到饭吃。本来讨饭人自己都没有饭吃,那有鱼肉给土地公吃!于是土地公把箍子还给三癞子。 老百姓认为土地公很老实,一年到头总没有什么吃,就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煎荷包蛋送给土地公吃。并把每年这天定为土地公的生日。 五祀 农历二月初二,农家户户都舂冬米粿,并用手捏成一块形状象圆饼一样,有大有小。每块粿面印有瓜果和稻穗状等花纹,以象征兴旺吉祥有财气,俗称“土地公粿”。并备好牲醴、酒馔、果品等供筵,焚香虔诚致祭于家堂供奉的土地公神位——福德正神神龛前,以祈福报功,求赐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招财进宝,合家平安。在当日或在三天内,家长携带儿男分别到所耕作的田片,在其田岸壁上压上几张福金纸,叫祭“田头土地”,以祈年冬好收成;同时,趁此告知下辈所属田产业份。俗话说:“吃了土地公粿,裤筒卷起起”。此日后,农民就着手“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农事活动。工商界的亦于二月初二奉祀福德正神,虔诚致祭,而且又在每年农历二月至十二月的初二、十六都做“牙”,其中二月初二为“头牙”,七月初二为“中牙”,腊月十六为“尾牙”。 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能生万物,养育人类繁衍生息,其功德厚大,就奉若神明。自古以来,人们以土地为“神”,尊土地为社神,汉族民间称“土地公”。当今习俗雕塑或绘画土地公像,大多数是白发髯髯,右手拿着龙杖,左手执元宝,又称“老土地”,又称“后土”、社公。他既执掌土地行政,又兼理财务。我们常听到“赚土地公钱”、“土地公送钱”之类俗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以往人死后,上山挖墓地,要向山土地压纸钱租山,出殡行列中要抛撒纸钱——买路钱引行;进葬时,先以酒馔、金纸焚香奉献,以求佐理亡魂引渡安息之事务。可以说土地公集“地政、财政、德政”于一身,职责之重要可见一斑,古例列为“五祀”之一。 “五祀”者,“户、灶、中溜、门,行也”(《礼祀·曲下礼》中‘祭五祀’郑玄注)。“祭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中溜)、门神、行神。汉族民间所供奉的土地公,大概有两种: ①庙、寺、祠、堂及工商农牧户等,都是供奉“福德正神”。 ②在坟墓边祭祀“后土”(山神土地总代表)。 至于与社神相关之神为“稷神”。“稷神”即“五谷神”。土地神庙和五谷神庙在我国古代是国家的象征性建筑物。“社稷”(社神、稷神)兴隆,指的是国家富强,康乐太平。人们常以“社稷”比做“江山”,语意即源自于此。 |
|
|
| 财神殿- 大二爷伯
此二神祗即是大家熟悉的谢必安、范无救二将军。中国俗称高仔爷、矮仔爷,台湾俗称七爷、八爷,新加坡及东南亚各国俗称大爷伯、二爷伯。二位将军是城隍公的部属,在神职上专司人间善恶行为的暗访。
关於谢必安与范无救的事迹 相传谢、范二位将军是唐代人,安禄山叛变,唐明皇远避西蜀,张巡、许远死守睢阳,张巡派谢、范二将出城求援,谢必安身材高大脚程较快,首先遇敌受擒,被吊死城头,范无救为救谢将军,但也不慎溺水而死,後来睢阳城终於兵疲粮尽,而告失守,张巡、许远死後被封为城隍爷,谢、范二人就成为他身旁的护卫将军。
另一传说范谢将军是古代衙门中的差爷,两位将军生前义同金兰情同手足,因押解犯人途中,犯人逃跑,二人分头寻找,并相约在桥下会合,不见不散。没想到此时忽然发生洪水,水遂渐快淹没二爷,但二爷想到大爷临走前的叮咛就是不敢离 | 开桥上,坚守信用紧抱桥墩惨遭溺毙,因而被淹死,故脸部呈黑色。大爷赶回来发现二爷已淹死,知道是为了等自己而死,深觉对不起兄弟,於是大哭一场后在桥墩上吊而死,故其造型口吐长舌。城隍爷深感两人义薄青天遂收为帐下部将,且从捕快直接升将军,是城隍爷帐下六将军中排名第一及第二,故称大爷及二爷。
大爷与二爷的职责 大爷二爷虽有不同的名称,不同的传说,但都有唯一共同点便是均为驱鬼平妖、除奸去恶、主持正义的将军。平时大爷二爷会带著大批捕快在阳间巡狩,一方面向判官提供每个人的事迹,一方面奖善罚恶主持人间正义。由於与人息息相关所以最受人们敬重,故有人说,谢必安,就是心存谢意万事安;范无救,就是犯错能改事不究。
结语 虽然传说、名称各异,但神将、神像造型均参考传说而来,比如说有些大爷二爷拿的是虎牌、火签,据说是用来制虎爷。民间熟悉的大爷和二爷,谢将军左手持羽扇右手持枷锁或火签,穿白衣头戴白髙帽上头写〔一见发财〕,行白鹤拳,为大蝙蝠睑;而范将军右手持方牌加锁链,戴四方帽,上头写〔天下太平〕,左手持羽扇,身穿黑衣头戴黑圆帽,行猴拳。在民间的一些习俗和文化中,大爷与二爷也不一定是如此令人害怕的。 |
|
|
| 财神殿 - 孝子公
明朝末期,莆阳杜圹方氏第二十六世孙方元彦,字赞英,号名遗,三兄弟他为长,早年失父,母子相依,生活清贫。母亲刘氏,寡妇持家,实在不容易,连年荒灾,给母子生活雪上加霜。年少的名遗身为长子很懂事,对待母亲百依百顺,母命是从,对待俩弟如同手足,邻里和睦。对待家庭,肩负重担。这时他本该入学求知的黄金时候,因家境贫困,弃学耕种。
刘氏凭借一双巧手,利用农家特产————稻草,日夜织造草鞋,由名遗往外销售,是他家唯一的副业收入。年复一年又一年,在母子辛勤的劳动下,母亲也因为有一个这样的儿子感到宽心。他的家住在一条胡同里,由于盛产草鞋,被乡人叫做“草鞋巷”。 年时午夏,又是旱年,烈日炎炎。当名遗田间劳作正午转回,拖着疲倦的身躯回家午休时甜甜入睡。母亲正在厅堂上织草鞋,听见儿子在内房似与谁交谈什么。母亲心有余悸,明知儿子一人在内休息,哪有俩人又是听不清楚的话说声,不免放下手头工夫,走到后房门口一看,只见他一人甜甜入睡,也没有打扰他,又回到自己的位置做起自己的手工。母亲走开,又有谈话声,这时母亲也不理他,以为他是劳累睡梦说梦话,好好让他休息。午未已过,名遗睡醒,走到母亲身旁,本性诚实温顺的他,而坦实地将午睡时厅堂上的菩萨慈济真君给他托梦说去城里与县太爷赌雨(乞雨)的事告诉母亲。母 | 亲听了骇然,说:“儿呀!你一个农家子弟凭什么本领要和县太爷赌雨?”他说:“慈济真君告诉我,某日某时某刻能下雨,叫我大胆地到城里去与县太爷赌雨。”母亲根本不会相信这番话,说:“当今大旱年头,举目晴空万里,蓝天一片,赤日炎炎,不见半点云丝,哪来有雨呢?”执意不肯让他上县城。名遗本是母命是从,但他出于顾全大局,急万民所急。不管慈济真君的话是真是假,当乡亲需要我的时候,即是挺身而出的时候。一席话后,母亲知道名遗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不会撒谎。但仍然忧心重重,想来想去,最后想出一个办法,对儿说:你真的要去,娘就拿出两个小碗来当作 杯,在门前院内一块大平石上连卜三个圣杯,娘方可让你去城里。名遗答应。这时母亲举香念词完毕,果不虚传。苍天慧眼,连卜三个圣杯,小碗完好无损。这时母亲还是放心不下,要求连卜九个圣杯。名遗照样答应。果然连卜九个圣杯,小碗依然完好无损。母亲心服了,让儿子上路。
昔日大旱年头,时值午夏,兴化大地热气腾腾,河塘干涸,田园龟裂,禾苗枯焦,民众叫苦。昔日的县太爷也心乱如麻,欲为民,又力不从心,惟有问天求神。当而招来法师,设坛乞雨,县太爷亲自焚香。道场几幡过去,天空仍是蔚蓝,酷日当空,万里无云。龙王爷偏不下雨,县太爷心如热锅蚂蚁。这时有人禀报县太爷,说有一青年来此为老爷乞雨。县太爷睁大眼睛一看,来者是一个衣衫褴褛的平民百姓。问及有何妙法能祈来甘霖时,这位青年胸有成竹地说:妙法不敢说,敢说某时某刻定能祈来甘霖。县太爷哪里肯信,说:你这一个普通百姓哪来祈雨,无非是来戏弄本官。青年百般解释,来此求雨是诚。县太爷要他下赌注,到时乞无雨该当何罪?青年说:愿放火焚身。赌注已下,依照执行。青年举香祈祷,口念祈求苍天普降甘霖济世难民之词,事毕等待降雨。傍观者乡坤庶士个个心急如焚,巴不得甘霖即降。天空依旧,晌午已过,未见雨下。此时县太爷火冒三丈,吆喝差役将青年捆绑,堆起干柴,将他推上柴垛。准备点火时,忽见远方一朵簸箕大小的乌云冉冉飘来。云到头顶,雨点到地,云雨渐渐扩大,泽及整个兴化,兴化变新了,大地清凉了,禾苗复青,牛羊活蹦,民众同欢。
县太爷自是欢喜不用说,便问青年是何许人氏,家境情况,何来祈雨?青年答道:小民姓方名元彦,号名遗,家住黄石后洋,家中寡母,下有弟俩,田园歉收,织草鞋糊口,受堂上慈济真君托梦指点来此祈雨。县太爷听后顿觉蹊跷,思绪片刻,顿有所悟,定时孝顺母亲,感动神明的缘故。县太爷念他乞雨有功,欲赐官禄,他都谢绝。尔后县太爷将此事奏请朝廷,朝廷特授东昌知府程甲化亲笔题书“妙用作霖”四字匾额一块留念。现今尚存惠下村方氏巷里古厝,后人都称他孝子公。 |
|
|
| 中坛元帅- 哪吒(九月初九)
哪吒的記載最早起源於佛教,可能是來自於古印度或中亞波斯一帶的神話。
佛教中有稱為那羅鳩婆(梵文:नालकुबेर Nalakuvara)的神明,為毘沙門天之子,在其他經典又譯為那吒矩缽羅、那吒俱伐羅等,隨後被簡化為那吒。那吒是毘沙門天王與吉祥天女的第三子,常隨毘沙門天身邊,為護法軍神,也有傳說認為他是毘沙門天之孫。毘沙門天源自印度俱毗羅神,為梵天之孫,夜叉之王。
宋代《太平廣記》中記載那吒護衛僧人與獻佛牙的故事,日僧圓仁也記載了此事。禪宗也有那吒將骨肉還與父母,以蓮花化身的傳說,這時那吒故事已在中國民間流傳。
在宋朝時,那吒也成為道教護法神之一,《夷堅志》記載茅山道士以那吒火球咒來擊退石精的故事。 | 元代大都築城時,按《周禮》四面應各有三道門,但大都北面獨有二門,主要是採用那吒三頭六臂兩足的造型,這個造型來自印度濕婆。
至明代,道教《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稱哪吒為道教神明。
道教傳說 殷商末年陳塘關總兵李靖的第三個兒子,金吒、木吒的弟弟,是靈珠子投胎。商朝末期時生人。母親懷孕三年六个月,生下一個肉球。李靖以為是妖怪,就用劍劈開,裡面的嬰兒正是哪吒。後來仙人太乙真人收他為徒。一次哪吒三太子在東海玩水,和東海龍王的三子敖丙起衝突,不但將其打死,還抽他的龍筋做為腰帶要送給李靖。
龍王到陳塘關興師問罪,為了不連累父母,哪吒三太子割肉還母、剔骨還父,當場自戕。而後,哪吒三太子以廟宇汲取人間香火,打算復活,卻被其父李靖阻撓而失敗,太乙真人用蓮花與蓮藕給哪吒造了一個新的肉體。
重生後的哪吒跟隨姜太公,協助武王克殷。哪吒憑著高強的武功和法寶(風火輪、乾坤圈、混天綾)多次立下奇功。更因為其是蓮花的化身,而不易受到世界的各種毒害。
在很多故事中,李靖被稱為「托塔李天王」,哪吒則被稱為哪吒三太子,因為其法力高強,成為玉皇大帝手下的主要將領,統帥五營神兵。
道教的頭銜為太子元帥、中壇元帥、通天太師、威靈顯赫大將軍、三壇海會大神等,尊稱太子爺、三太子。 |
|
|
| 协天大帝 (关圣帝君)
关羽(?-220年),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三国时蜀汉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赤壁之战后,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别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后,关羽被封为襄阳太守。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想迁都以避其锐。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三国演义》尊其为蜀国“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之“义绝” | 官方信仰 各朝皇帝都以关羽为忠义的化身成为教育忠君爱国信念的材料,其“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的过程请参考下表: 朝代 皇帝 时间 封号 北宋 宋徽宗 崇宁元年(1102) 忠惠公 宋徽宗 崇宁三年(1104) 崇宁真君 宋徽宗 大观二年(1107) 武安王 宋徽宗 宣和五年(1123) 义勇武安王 南宋 宋高宗 建炎二年(1128) 壮缪义勇武安王 宋孝宗 淳熙十四年(1187) 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 元 元泰定帝 天历八年(1335) 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明 明神宗 万历四十二年(1613) 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明思宗 崇祯三年(1630) 真元显应昭明翼汉天尊 清 清世祖 顺治九年(1652) 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清世宗 雍正三年(1725) 三代公爵、圣曾祖、光昭公、圣祖、裕昌公、圣考、成忠公 清高宗 乾隆元年(1736) 山西关夫子 清高宗 乾隆三十一年(1767) 灵佑二字 清仁宗 嘉庆十八年(1813) 仁勇二字 清宣宗 道光八年(1828) 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 清德宗 光绪五年(1879) 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民间信仰 民间所供奉的“关公”又被台湾信徒称为“恩主”,即救世主的意思。在东南亚地区,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菲律宾等国家,甚至美国、英国的华人区域,关公的信仰也都相当盛行,华侨在国外从商者很多,因此对于作为武财神的关公也多加崇祀。 文化信仰 佛教对关云长的信仰只是限于供奉,并无祈祷、赞颂以及供奉仪轨,而在藏传佛教中,有多位大师著有供赞仪轨,如章嘉大师、土观大师以及这世大宝法王、亚青寺阿秋仁波切等。 多识仁波切也曾著有关云长简略供赞。 道教将关羽奉为“关圣帝君”,即人们常说的“关帝”,为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
本宫供奉是民间少见的‘协天大帝’金身,另一尊‘协天大帝’金身是为于马六甲另一间百年古剎-青云亭 |
|
|
朱府王爷(甲市干浪古廟清華宮朱府王爷分座)
朱府王爷名朱叔裕,嘉興人,才學出眾,公正無私,明辨是非,執法森嚴。唐高祖建國時,曾奉命鎮守土門,攻退前來侵犯的胡人。武德五年(六二二年),領兵平定廣州,授封綿州刺史、大理寺卿,又官拜吏部天官,何時升化已無資料可查,玉帝也敕封祂為代天巡狩。當國家有難時,為皇帝之故走國難而死,以之國家興隆,皇帝為賞其功授予官職,後世之人為紀念其忠誠,乃以王爺祀之。
本宫朱府王爷是甲市干浪古廟清華宮分座,已有数十年历史 | |
|
|
廣澤尊王
傳說,廣澤尊王升天前,是名叫郭洪福的一位牧童(一說為「郭忠福」或「郭乾」),生於後唐同光元年(923年)二月廿二。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小溪場金谷(今屬安溪縣)人。是唐朝汾陽王郭子儀的後裔,父名郭亮,母名林素娘。父母皆受僱於楊姓地主,他七歲喪父,家境貧寒,幫忙地主放牧。
楊姓地主欲遷徙祖墳,請了一位道行高深的風水師(姓名不詳,一說崔芸)擇地。但地主吝嗇成性,並未善待風水師,甚至還將跌落廁所的羊屍煮熟,供應風水師食用。風水師得知受到地主此般侮辱之後,怒火中燒,不但不幫地主選擇吉地改葬,反而將難得一見的吉地「羊棚蜈蚣穴」,告訴了善良忠厚的郭姓牧童。
牧童將父親的遺骨葬在吉地之後,就和母親離開了楊家,搬到福建泉州三邑南安詩山落腳。他日夜在山上打坐修煉,竟然因為父墳風水的庇蔭及自身努力,在一次打坐時得道升天,牧童的母親發覺不對,看到他兩腳盤著腿而飛昇,於是去拉他 | | 的左腳,想阻止他離去,他左腳被拉下來,但依然成仙。故其造像為一腳盤腿,一腳下垂的「翹腳」造型。
成仙後,郭經常顯示神蹟,受到歷代皇帝尊封。清代光緒年間的《郭山廟志》記載,宋高宗時皇宮火災,尊王滅火救駕有功,第一次受封;其後宋寧宗、宋理宗都曾敕封,宋寧宗並封其父母為「太王」、「太妃」。
民間傳說,清朝雍正帝尚未登基時,得了嚴重的天花,藥石罔效,羣醫無策,正病危時,某夜夢見一少年送來「降痘丹」,問其姓名,答云:「泉州郭乾」,夢醒,果然病癒,遍訪其人,始知乃廣澤尊王顯靈,逐加封為「保安廣澤尊王」。最後一次受封則在清穆宗同治九年(1870年),更因顯靈定寇,由永春刺史翁學本與南安縣令吳光漢奏請加封「保安」,封爵全稱「威鎮忠應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廣澤尊王」,簡稱「廣澤尊王」。 廣澤尊王祖庙位于-中国福建南安西北部詩山鎮的鳳山寺。 |
|
|
| 玄天上帝
玄天上帝,即真武大帝,或真武、北极真君、元天上帝。真武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北方之神玄武,宋时避讳改玄为真,称真武帝,宋朝道教的北方上帝,明朝天子的保护神。
玄天上帝在汉族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元始天尊说法于玉清,下见恶风弥塞,乃命周武伐纣以治阳,玄帝收魔以治阴。因此玄天上帝又为主持兵事的剑仙之主,地位仅次于剑仙之祖广成剑仙。真武兴盛于宋代,至元代又被晋升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明成祖时地位更加显赫。有关真武的传说中,又皆称龟蛇乃六天魔王以坎离二气所化,然被真武神力蹑于足下,成为其部将。后世称之为龟蛇二将。玄天上帝每每斩妖锄魔都御剑出行。武当山为玄天上帝的圣地。
一般被称为玄天上帝,简称上帝公。在台湾的传说中,玄天上帝并非一个王子,而是一个屠夫。 | 根据宋朝时代的民间传说,玄天上帝原为一名屠夫,性情至孝,而以杀猪为业,直到晚年始悔悟自已的行业杀生太多,难积阴德,遂毅然放下屠刀,遁入深山修行。
某日偶遇仙人告知“山中有妇人分娩,速去帮忙。”他急忙赶到河边,果见一妇人抱婴儿,请其代洗产后污物。但当他在河中洗濯时,却见河中金光浮现,回首探视,妇人已不知所终。心中忽有所悟,认系观音显灵,以试探他修行的诚心,使得他更加坚定修行的决心。
屠夫潜心修行多年,忽得神意暗示,欲除杀生之罪,须刀割己腹,取出脏腑洗清罪过。于是屠夫即赴河边剖腹,任令肠胃流入河中(一说是屠宰所得的猪肠、猪肚),他改过修行的至诚终于感动上苍,准其升天成仙,是为玄天上帝。
但得道之后,其弃置河中的肠胃,胃变作龟妖、肠变作蛇妖,龟蛇两妖四处作祟为祸人间。
这只是清朝为了抵制明朝国神真武大帝所编的谣言,不可信之。
民间谣言 在台湾民间谣传,玄天上帝为了收服龟蛇二将,以自身所领的卅六天将为质,与保生大帝(或是吕纯阳祖师)换取七星剑,故日夜以手提此剑,以免剑飞归原主。
这乃是台湾民间信仰之中谬传的言论,真武大帝神格崇高,在秦朝即变有转玄武形像化为人型的祭祀,龟蛇二将是玄武型态的转化,并非妖物,何来收服妖物之说,更何况是借剑的谬论。况且真武大帝得道的时间与保生大帝,吕祖师相差千年有余,借剑之说,荒谬至极也。 |
|
|
| 威武殿-五营神将
五營神將,或稱五營元帥、五營將軍、五營神軍、五營兵馬等,簡稱五營。是道教與民間信仰中,保護廟境或村莊的重要護法神。五營分為「東營九夷軍-青旗(青龍)」、「南營八蠻軍-紅旗(朱雀)」、「西營六戎軍-白旗(白虎)」、「北營五狄軍」-黑旗(玄武)、「中壇三秦軍-黃旗(黃帝)」等五支神軍以抵禦邪魔。
五營之中,以中壇元帥為主,統領中營,與其他四營元帥統領,統號稱五營元帥。 | 最早是由玉皇大帝是掌理三界的最高統治者,下設文職與武職兩大官系;武職官系又分為「情治系統」和「軍事系統」兩支,前者如城隍組織,掌管三度空間的秩序維護,後者則包括天兵(36天罡或軍將)、地兵(72地煞)和五營神兵,專責擔負陰陽兩界的作戰防禦。如果說合稱為「神軍」的天兵、地兵是中央軍的話,那麼五營神兵就是地方的防衛部隊了。
這套五營神兵的信仰,最遲在漢代魏晉以前即已形成,並出現於文獻中:從有社開始,就逐漸有「五營」的概念,文獻中較早提到的是在漢晉之間的道經,這只是下限,因為「五營」的觀念一定是流傳很久之後才被記錄到書中的,因此可能在漢朝或更早就已形成。
臺灣因係移民社會,信仰沿襲原鄉中國大陸,自是承襲這套五營信仰於生活中習慣上也將五營合祀一處,這五營乃是由外借調來的兵馬(傭兵營),但事實上五營尚有內外營之分,內營(也就是親兵、衛隊)須安奉在宮廟中,一般只在神案側邊上或於旁壁、廟門內側旁、或安置「五營旗」來代表,中央的中軍則須安主神令牌,以代表此為主神統率中軍的「內五營」,而內營的「統帥」則分別由「溫元帥」領「東營青龍軍」、「康元帥」領「南營朱雀軍」、趙元帥」領「西營白虎軍」、「馬元帥」領「北營玄武軍」、「中軍」則一概由所祀「主神」為帥,此為「內五營」。「外五營」(傭兵營)則一般分別安放於廟外四隅,設營地點大多選在四方要道的出入口或制高點上,「中軍」則居於廟後正後方,或廟埕外側合祀一處,兵馬總數三十六萬,有總兵三十一萬及軍馬三萬一,「外營統帥」則由「張元帥」領「東營青旗九夷軍」、「蕭元帥」領「南營紅旗八蠻軍」、「劉元帥」領「西營白旗六戎軍」、「連元帥」領「北營黑旗五狄軍」、「中軍」則習慣上一概由「中壇元帥李哪吒」督領「三秦軍」。
一般外營安奉只用五色紙紮的軍馬或「五色營旗」 或以「五營頭」代表。 |
|
|
| 放军,犒軍,收军儀式
節慶簡述: 又稱「犒賞」,本宮於每農曆六月起(三坪祖师千秋),依例要在廟前舉行「放军,犒軍」。此外,如果本宮舉行活動前,要作法事,一定要召請「五營」的兵馬來護持,法事完畢,再將「五營」的兵馬放出去在各營駐紮,每次召五營兵馬時必須「犒軍」,以表示慰勞各營頭的神兵神將。「犒軍」完畢後,就要「放營」,讓神將神兵回到原駐紮地的各營,繼續保護社里民眾。「犒軍」時,例由「五營」五人及「領令」一人舉行法事。本宫坛前部均會準備 | 菜、湯、飯置於廟前的供桌,以配合「犒軍」。 節慶儀式: 先於廟埕前設科儀桌,另置香爐,三牲及供品等,其上置五個碗,左側另置牧草及米糠水(供軍馬飲食之用)。上香後,由「五營」舉行法事,召請五營神兵天將回到案前,俟擲筊確認已召回全部「兵馬」後,便進行「犒軍」,先「喝營」,即命令兵將恪遵規律,再唱「犒軍咒」,犒賞五營兵馬。最後擲筊確認完成犒賞後,便令神兵神將返回原來的崗位,各司其守。
在祖师千秋后,本宫坛前部会恭请神明降临监督五营收军仪式,恭送各五营神将回天营。 |
|
|
平安橋(七星橋)
本宫每年農曆六月初六三坪祖师千秋,晚上都会设下平安橋(七星橋)为信众改運.
依道教古籍所載北斗星君,主命祿籍,上法九天、中統鬼神、下領兆民命籍,北斗七星乃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或曰:貪狼星、巨門星、祿存星、文曲星、廉貞星、武曲星、破軍星,合為七星,道教稱為北斗七元星君。北斗七星職司延生註死,無災助元,因此信眾相信年頭過七星橋,即能消災解厄,制煞除穢,祈 | | 求「主命祿籍」的北斗星君庇護賜福,以保平安健康、事事如意。
七星橋又稱「平安橋」,有些廟宇平常就有在各座主千秋祭典期間,過七星平安橋,信眾相信過平安橋可以改運,形式固定、橋下必燃七星燈 |
|
|
平本宫座主三坪主师千秋节目-布袋戲(掌中戏) 常年本宫都会邀请布袋戲班为本宫座主祝寿也为大众介绍华族文化 布袋戲(掌中戏)
布袋戲又稱作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戏,是一種起源于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此外在福建宁德福鼎市亦 | | 有流传,当地人称之为大拇指戏。而在潮汕地区则称为纸影。布偶的頭是用木頭雕刻成中空的人頭,除出偶頭、戲偶手掌與人偶足部外,布袋戲偶身之軀幹與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裝;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而正因為早期此類型演出的戲偶偶身極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了布袋戲之通稱。 布袋戲在華人地區,以台灣的發展最為蓬勃。布袋戲在台灣所扮演的角色,與宗教信仰、天地神人關係、經濟時令、文化價值的傳承與維繫既定社會階層的穩定性有相當緊密的關聯性。 |
|
|